核心提示:9月13日晚的“青年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中,77779193永利官网唐尚書老師以“千年敦煌”為題,帶着他的研究,與新生同學一起越過莫高窟,穿過鳴沙山,走過人來人往的敦煌古城,探索賞析厚重的敦煌文化。
唐尚書老師與新生共賞敦煌文化(記者 徐行 攝)
南湖新聞網訊(記者 徐行)“角聲吹徹梅花,胡雲遙接秦霞。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 ”520年前,明朝文學家楊慎的一篇《敦煌樂》道盡千古往事,仿佛漢使蘇武拄大漢使節旌節牧羊、王嫱出使西域在馬背上彈奏琵琶就在眼前。
9月13日晚的“青年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中,77779193永利官网唐尚書老師以“千年敦煌”為題,帶着他的研究,與新生同學一起越過莫高窟,穿過鳴沙山,走過人來人往的敦煌古城,探索賞析厚重的敦煌文化。
“敦煌古稱沙洲。是絲路千古重鎮,聯通中外,融彙東西。千百年來,它曆大漠風沙屹立不倒,經長河百戰處變不回。”唐尚書老師從曆史、文書、美術以及創意等四個方面與在場同學們交流,解封千年記憶,觸摸曆史脈搏,開啟文明更新之路。
從敦煌的由來到莫高窟的出現,唐尚書老師首先以生動地語言講述着那個時代的故事,吸引着在場同學。“敦煌乃吾國吾民之文化傷心史”,當從1900年一名叫王圓箓道士清理積沙時偶然發現 17 号窟而因此打開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講到1907年至1914 年間,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俄國人奧爾登堡等先後到敦煌帶走大批文書卷子的故事時,唐尚書老師向同學們重點分享了國學大師陳寅恪對民族複興、文化氣質與精神的複興的觀點:精神文化的複興,需要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那麼文化自信首先從正視曆史文化,文化自強從守護文化開始。
“欣賞敦煌的美主要在于欣賞敦煌的文書和美術”,唐尚書詳細與同學們分享敦煌的文書與美術。
以記錄古代考狀元考題及答案的《問對二十六條》殘卷和反映古人夫妻相處态度的《放妻書》、《受十戒書》為例,唐尚書老師為同學們在讀出其中内涵豐富文字的同時,還講述文字背後的意義。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與唐老師讨論起來。
敦煌壁畫、敦煌塑像、北魏塑像、北魏壁畫、唐代塑像、初唐壁畫、盛唐壁畫、晚唐壁畫、宋代壁畫……唐尚書老師用近20幅莫高窟内的圖片向同學們展示敦煌美術代表的同時,分享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唐尚書老師正在講解莫高窟裡的唐代塑像(記者 徐行 攝)
“敦煌藝術欣賞有三個境界——始驚、次醉、終狂。” 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對敦煌藝術的理解,唐尚書老師通過圖片又向同學們分享了敦煌藝術欣賞要經曆的階段,即初級階段主要看故事的人物、情節和關聯,中級階段主要看構圖的技法、細節和差異,高級階段主要看神韻裡的布局、立意和思想。
“敦煌藝術的元素其實在現實裡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唐尚書老師通過展示藝術家、教育家常沙娜老師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華燈、民族文化宮大門上的設計,闡釋了敦煌藝術文化在現實裡的創新。
“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在分享結束之際,唐尚書深情地講述了“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的故事,并以此勉勵同學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未來靠我們大學生去傳承,去創新、去發揚。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任務,從今天已經交接在肩了,我們一同出發,為家園、為衆生、為天地,共勉!”
分享會結束後,同學們與唐尚書老師繼續交流心得(記者 徐行 攝)
分享結束後,同學們久久不願離去,與唐尚書老師分享他們對于敦煌文化的理解。當同學問及該為中國文化做些什麼時,唐尚書老師說:“我們要做的是就是要不忘文化初心,堅持文化自信,在守護文化的同時創新文化,提升文化境界。”
“意猶未盡,還有很多想和老師交流的”,曾去過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植物生産類2010班的張佳和同學說,“以往去石窟參觀都是走馬觀花,一知半解,今天唐老師的講解似乎打開了我一扇窗,一扇如何帶着文化學習去旅行的窗。不僅讓我有了再去一次莫高窟的沖動,未來去任何一個地方我都會提前熟知那裡的文化,并按照唐老師教給我的方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體會。”
審核人:代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