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思政課教學

[綠色中國]張麗老師講授污染防治的國家戰略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7日

10月19日晚,《綠色中國》課程第四講在三教智慧教室B203開講。張麗老師開宗明義,《綠色中國》系列課程已分别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哲思、人類文明演進的史思和生态興則文明興的文思這三個視角,系統闡釋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價值合理性和曆史必然性,本講将帶領同學們進入戰略制度層面具象化生态文明。聚焦近代工業文明進程中,人類如何從污染防治上升到生态文明的戰略課題,中國共産黨人又做出了怎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道路如何布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進一步将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提高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戰略高度,多措并舉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破解生态概念,追尋環保金匙

張麗老師從環保意識出發,深刻解析了環境問題緣何成為認識和建設生态文明的一把金匙,進一步闡明污染防治的人類學意義。從概念史研究視角出發,張老師通過對環境、生态和生态環境的概念解析,明确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尤其是人與環境關系的闡明,始終推動着生态概念的誕生,更提升了人類對生态文明的理解。她提到,人類文明在建設生态文明進程上的一把金匙就是環境污染和污染防治。張老師進一步從人類改造自然的曆史實踐出發,指出人類在改造自然時實現了生産力發展,卻在盲目極速改造自然中遭遇了自然報複,破壞着生産力的物質基礎,無法保證生産力的永續發展。環境污染正極大地破壞着人類自然再生産和人類社會再生産。因此,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必須意識到污染防治與生态保護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分子和分母關系。

解讀中國方案,增進人民福祉

張麗老師強調,進入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開始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态危機頻發的時代課題,中國共産黨人明确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這是中國道路的戰略抉擇。張老師以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産生與發展為核心,揭示了我國21世紀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抉擇的深層原因。“兩山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思想的重要觀點,它深刻理解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解決了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首要命題。習總書記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三句要訣,系統闡明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辯證統一關系。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生産力,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生态産品和民生福祉。

張麗老師強調,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瓶頸期。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的傳統發展模式和産業結構無疑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一現實集中體現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突顯的生态領域,直接表現在人民群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态”,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态産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創造更多優質的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回顧曆史進程,堅定道路自信

張麗老師帶領同學們回溯了人類在文明演進進程中認識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曆史。她提到,自古以來,環境問題就伴随人類生産力發展的曆程而存在,處于隐而未發的境地。進入工業文明之後,人類中心主義與資本逐利屬性形成互動,人類工業化開始出現以征服自然為最高榮耀的自然觀。正如恩格斯所講,自然界的報複接踵而至,環境問題逐漸呈現出全球化的擴展趨勢。在全球範圍内,世界各國以及多邊組織針對環境問題,經曆了從工業治污、被動治理、綜合防治到協同合作的艱難曆程。當單邊主義盛行、經濟複蘇中的資本至上和環保政治化等一系列阻礙因素出現的時候,世界各國必須仍然堅定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走共商共治共建的全球環保之路。

張老師進一步講述了我國的環境污染防治發展曆程,更加堅定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現代化目标的決心信心。她提到,我國生态環境保護仍然存在着以下問題和不足:發展模式、産業結構尚未根本改變;環境管理體制不順、法制尚未健全;政績觀未得到根本扭轉,責任落實不到位;群衆環保意識淡薄,消費主義日益盛行,帶來了更大的環境壓力;全球環境治理合作面臨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階段,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根本道路,優先保護、重典治污,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以落實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關鍵,更積極投身到全球環境治理中去。

聚焦新農科建設,明确使命擔當

最後,張麗老師從2019年6月28日全國涉農高校的百餘位書記校長和農林教育專家齊聚浙江安吉餘村,共商新時代中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大計,共同發布《安吉共識》出發,引導同學們關注農林高校和農林學子在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中的使命擔當。呼籲同學們增強環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勇擔生态文明建設的時代使命。她提出一個引發同學們廣泛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農林院校的青年學子,如何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污染防治中去?結合這一問題,張麗老師設計了富有特色的研讨環節,運用智慧教室的圓桌研讨和電子闆書,讓智慧教室真的“智慧”起來,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學科專業、未來研究方向、将來工作去向等,着重思考生态文明時代是否對本專業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是否給專業發展創造了新機遇新動力、是否可以将專業知識融入新興生态經濟中去,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在分組展示環節,不同專業領域的同學紛紛結合自身專長提出了融合生态技術和生态經濟,推動生态文明建設的好點子。研讨環節潛移默化啟發了同學們尋找投入生态文明建設的踐行入口,有效提升了同學們利用所學專長技能踐行生态理念、發展生态技術、建設現代生态農業的使命感責任感,為培養生态文明建設的新農科人才注入持續新鮮的活力。

文字作者:魏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