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思政課教學

[綠色中國]兩位老師聯袂講授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0日

11月2号晚七點,《綠色中國》系列課程第六講在三教智慧教室B203開講。本次課程特邀請我校資環學院院長譚文峰教授與我院劉雙老師共同講授,其主題圍繞科技進步與生态保護展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講述了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從異化到融合: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劉雙老師以科技進步為主線,探讨了科技發展、生态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内部關聯,通過分析科技異化的現象,闡釋科技生态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為實現科技與生态的有機融合提供理論依據。

首先,劉雙老師從人類文明演進過程出發,剖析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運用之間的深層聯系。劉老師分别從采獵時期、農業文明時期和工業文明時期,回顧了人類适應和改造生态環境的曆程。她提到,采獵時期的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是直接從大自然中索取,科技手段比較簡單,人類依賴自然和崇拜自然。随着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生産工具的制造和産生,人類逐漸進入到了農業文明時期。通過對動植物的馴化以及居住方式的轉變,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已經擴大到可再生資源,整體上仍依附于大自然。工業文明時期,在經曆了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以後,人類開始逐步深層次地認識自然。随着科技進步,人類開始突破自然環境的限制,在不斷破解自然奧秘的同時,改造和物化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類開始進入到征服自然的新階段。她強調,科技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但也給人類不斷發出“科學技術是否是一把雙刃劍”的警示。

接着,劉老師從三個層面分别界定了科技異化這個核心概念。她談到,科技異化是指人們利用科學技術改變過、塑造過和實踐過的對象物,或者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實踐主體和科技主體的本質力量及其過程的積極肯定,而是反過來成了壓抑、束縛、報複和否定主體的本質力量,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異己化力量,它不但不是“為我”的,而是“反我”的。她提到,人類在運用科技的進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異化力量。其一是人自身向度的科技異化,表現在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手機的使用使得大部分人逐漸淪為科技的奴隸。其二是社會向度的科技異化。科學技術在各國的發展水平不一,甚至存在着部分發達國家用科學技術進行侵略和征服其他落後國家的現象。其三是生态向度的科技異化。劉老師強調,我們要重點關注科技的普及和創新所伴随的嚴重的生态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科技異化會帶來什麼效應?劉老師引出了“社會熵”的概念,它是指社會系統在組織、制度、政策、能源、空間等方面上表現出的功能失效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無序等總體效果“沖突、混亂和對抗”的可能性的度量。當社會自身或近鄰區域發生危機時(即熵爆發),如果社會的抵禦能力不足,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成為熵爆發的受害者。劉老師提到,當人類開始進入自然災害頻發、糧食危機等狀态時,這些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導緻社會的混亂無序,這都是“社會熵”的表現。

劉老師提到,人類必須找到新的發展方向,走向科技生态化的道路,實現科技從異化到融合的生态化重塑。劉老師通過一些生動鮮明的例子,突出強調了科技對我們今天解決生态問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指出,科技生态化就是把生态學的原理和方法融入到科技研究、科技設計、科技應用和科技管理等整個科技活動,使科技發展和應用遵循生态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并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能保護環境、維持生态平衡的過程及其結果。科技生态化需要觀念、經濟、政治和科技本身的支撐,它是一個艱難發展的過程,但隻要找準了方向,終将到達美麗的世界。

科技創新為農業綠色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譚文峰教授從科技創新角度,生動闡釋科技發展給綠色農業帶來的生态問題,以農業廢棄物處理、面源污染防控和集約化種植為例,從實踐層面給予農業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解決路徑。

首先,譚教授講述了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背景。譚教授指出,綠色發展理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态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将人類經濟過程轉化為綠色化、生态化的主要途徑。

譚教授進一步分析了農業生産與生态環境的内部矛盾。他指出,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是永恒的主題。過去,糧食生産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在,技術的進步使我國糧食生産連年增加,基本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農業生産過程本來是綠色循環過程,但是從我國農業高投入、高資源環境代價的發展道路來看,資源投入持續增加,效率下降,環境問題凸顯,實際農業生産過程就出現了巨大的環境漏洞。因此,必須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必須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堅持節約優先和保護優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接着,譚教授以稭稈焚燒為例,科學分析了當前農業廢棄物處理的主要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生物炭利用技術來提升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他提到,稭稈的處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直接還田會因其數量大和難降解而舉步維艱,采取焚燒的方式會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當前農村各地采取了有力措施禁止稭稈焚燒,同時也存在着可收集資源量大、綜合利用率低的問題。譚老師提到,稭稈是一種含碳的有機物,可采用生物炭技術将其轉化為可循環利用的肥料。生物炭是指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在缺氧條件下熱解形成的富碳物質。具有特殊化性質,在農業、環境、能源等領域有較為廣闊的應用背景并可與土壤管理和碳封存相聯系。因此,必須遵循農業生态系統物質循環規律,“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以生物炭産品為載體,補炭(碳)減氮(肥)、以炭(碳)鎖氮(肥)、活化磷鉀,實現稭稈的間接還田改土。

譚教授提到,農業面源污染包括化學、農藥、畜禽養殖業、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區徑流污染等。他談到,綜合土壤學、水文學、生态學、環境工程等技術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以綠狐尾藻的養殖為關鍵,治理農村生産生活用水的污染。綠狐尾藻有着适應于高氮磷的水體環境、對環境中氮的吸收能力強、營養價值高、能與水體和底栖動植物共生等特性,可以被應用于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譚老師以柑橘産業為例,科學分析了農業集約化種植面臨的挑戰。我國柑橘種植中的高強度集約化生産和傳統土地利用模式帶來了以下挑戰:生态系統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有機污染嚴重,土壤有機質低、闆結、酸化并伴随着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嚴重。柑橘産量下降,産品品質降低,土壤污染嚴重,必須走向土壤健康、生态調控、綠色發展之路。譚老師講授了當前農業集約化種植的科技創新思維,以柑橘園土壤生物多樣性演變為核心,以良好土壤團聚體培育和農用化學品減施為關鍵,揭示了集約化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統退化過程與機制,創建土壤健康工程,提升柑橘産量和品質,促進農業集約化發展。

本次課程通過對科技生态化之路的理論和實踐闡釋,給予學生不同角度的啟發和思考,同時也充分展現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魅力。

文字作者:魏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