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亦或是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我們總想用照片的方式,留下片刻時光,化瞬息為隽永。一張照片涵蓋的不僅是其中定格的畫面,還蘊含着攝影者當時的内心世界。為此,學院思政課程工作室“獅山論道”于10月下旬起舉辦“獅山影堂||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主題活動,前後曆時1個月。
經過半個多月的征集與篩選,工作室最終選擇并裝裱了43張優秀作品于學校藝術館展出,每副相框下,有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或意義。希望忙碌的我們,可以為它們放慢腳步,一起體會境中情、畫中意,一起走進故事裡。

11月14日晚,“傾聽照片裡的故事”攝影分享會在藝術館如期而至,五名攝影愛好者帶着他們的作品與同學們分享背後故事,暢聊所思所感。在分享會裡,作者們将昔往的故事娓娓道來,故事裡有抓住流星的少年,有刻在紀念碑上的老兵,有……
“之所以選擇城市脈動這個主題,是因為我想要用相機記錄下生養我的武漢”,動科1804的張迪這樣解釋道。為了讓照片有更好的體會感,張迪沒有選擇無人機拍攝,而是獨自爬樓尋找更有接觸感的視角。“在拍攝月湖橋的時候,我爬了18樓,(感受到了)高處的風,還有空曠的視野,當時我就決定要拍下武漢所有的橋。”從7月開始的城市脈動主題,至今張迪已經拍攝了九座橋,城市脈搏強穩有力,爬樓的鏡頭自然不會停止。

除了記錄,攝影也有随性的一面。環工1901班的冀婧帶來的是《秋日》。近乎國畫的留白,牆壁上的蝴蝶近乎靜止。“這讓我想到自己童年時觀察昆蟲的經曆,還有對于生命和自然的思索”,冀婧分享到。園林2002班的王詩穎的作品《追光者》亦是如此。“很多攝影師甚至一年中多次來到巴音布魯克,隻為拍到那裡的落日奇觀。當時人山人海,《追光者》就是在人群中完成的。”

計科2001班的李鼎認為攝影需要有一顆善于感知的心。“生活中的各種‘紋理’都有值得被記錄的地方。”《建築的紋理》源于他在商場中的一次偶然擡頭,這是他投稿的作品中最滿意的一件,“在複道交錯中,一片巨大的天窗阻擋風雨,讓光進入,這是建築包容而堅固的紋理。而在生活中,我們心中也應該有這樣一片窗:無懼困境,發現美好。”

土管1801班的任錦銘的作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則是講述自己的大爺爺任西和,一名抗美援朝烈士的故事。1953年6月14日,任西和所在的67軍受命攻占十字架山,威猛火力中,他扛起高溫的機槍完成突圍任務,從此英雄在異鄉長眠。“我的作品一看就是又紅又專,不如前幾位同學那般。但在我心裡,我的大爺爺就是邱少雲,董存瑞,黃繼光。他們滿懷熱血,一腔赤誠,甚至不能夠回頭望向故鄉,他們不應該被忘記”,任錦銘動情地說到。
簡約而精緻的展廳内,白色燈光下,所有的攝影作品被打印裝裱懸挂在牆壁上。不同時空的心境在鏡頭下片化,重疊,又在此時此地交彙。

文字:王凱璐 馬雲舒 何月 趙梓君等
攝影:鄭劭文 趙梓君 賀亞靜等
審稿人:呂瑞凱等
附:
展覽地點:
77779193永利官网『校藝術館』
近期展覽時間:
11.16-11.20☞18: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