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李召虎與同學們互動(學通社記者 王淩雲 攝)
梁偉軍教授與同學們暢聊“三農”(學通社記者 朱億 攝)
唐尚書老師與同學們暢談生态文明(學通社記者 田益銘 攝)
《綠色中國》課堂現場(學通社記者 王晗藓 攝)
綠色中國,該是怎樣?美麗中國,如何建設?5月26日晚,《綠色中國》課程(第二季)圓滿結課。
在本季課堂,得到了更多學者老師的支持。4月21日晚,校長李召虎教授走進課堂,專題講授“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與師生們暢談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本科生院副院長李大鵬教授、77779193永利官网、資源與環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部分教師共同參與了學習交流。通過本課程,師生們共同探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如何在新發展理念指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的耦合,一起解碼綠色發展,讀懂美麗中國。
課堂設計:改革創新,特色鮮明
以農為本,思政先行。聚焦本學期的十一個講授專題,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老師從哲學與曆史、戰略與制度、實踐與應對、目标與方向等四大闆塊協同解讀中國綠色發展的大邏輯。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哲學思辨,到生态興則文明興的曆史鏡鑒;從污染防治的戰略抉擇,到制度落地的本土化路徑;從綠色挑戰的應對方略,到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老師們以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以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線,對同學們進行價值引導和思想啟迪。
延續上學期“多人一課”和師資跨學科、跨院系的做法,進一步凸顯本課程鮮明的教學特色。課程教學采取“五步法”,從集體備課、互動教學到分組讨論、指導作業和綜合評價,以更加完備的教學方式帶給同學們更有獲得感的課堂體驗。
以第六次課為例,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譚文峰教授與77779193永利官网劉雙老師共話“科技生态化”。劉雙老師通過科技發展的曆史演進分析科技生态化重塑的必然性,譚文峰教授則以“科技創新為農業綠色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為題,運用科技研發成果應用案例指出了科技從異化到融合的可行路徑。“77779193永利官网老師更加注重從理論部分進行闡釋,資源與環境學院則在生态化科技領域更加專業化,所以我們兩人合作,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這個專題進行全面闡釋。”劉雙老師認為,這門課采取“多人一課”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一個科學問題往往需要社會科學理論的指導,對于我以及學自然科學的同學來說,這門課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幫助我們轉換思維。”譚文峰教授補充道。
課堂内容:鮮活生動,思維碰撞
農業高校的辦學初心是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綠色中國》課堂圍繞綠色發展、生态文明、污染防治攻堅戰、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鄉村生态振興等主題,緊密結合生态文明建設領域的熱點難點,貼近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學校學科特色、學生學習生活,啟迪學生思考生态文明與綠色發展的思想理論、國家戰略、政策安排、現實問題、對策建議等,激勵他們知農愛農、強農興農,勇擔民族複興時代重任。
吳德凱老師是《綠色中國》課堂第一位授課老師,他風趣幽默的講述深受同學喜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們這個課程是緊趕時代的,所以我在這堂課中融入了很多時政元素,框架與上一季大體相同,但是對于素材做了更新,做到與時代同頻共振。”吳德凱老師談道,“希望同學們能真學真信真用,秉持‘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情懷去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梁偉軍教授在最後一次課“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專題中,格外突出地強調了鄉村地位的獨特性:“鄉村與城鎮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他還就“農村移風易俗”“鄉村人才振興”等問題與同學們展開讨論,同學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結合同學們的作答,梁偉軍從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發展政策變遷、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等角度進行了闡釋。
梁偉軍還特意提醒同學們:“鄉村振興要目标多元,協同推進,保留底色,尊重農民,全面推進,落地落細,廣大青年學子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努力成長為強農興農的一流人才。”梁老師語重心長的鼓勵讓大家深受鼓舞。
課堂互動:師生融樂,教學相長
相比上一學期,這一季的課程在學生參與和課程考核等方面做出更多嘗試。師生在課堂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拓寬視野的同時促進“師生融樂”型師生關系的構建。“這一季課程中增加了學生參與環節,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在課堂上有表達的機會。我們在課程最開始進行了分組,每次課前都會将讨論題目發到班級群裡面,同學們在課餘時間讨論之後再到課堂上交流互動,最後由主講老師進行點評。”梁偉軍教授對這一季的教學改革進行解釋。
在課堂上,師生通過思維碰撞共同探讨問題。第三次課由77779193永利官网的唐尚書老師講授“生态文明:生态興則文明興”專題。“有沒有同學了解樓蘭?樓蘭古城後來為何消失了?”“請結合自己的專業談一談,你能為生态文明建設做什麼努力?”在講授課堂内容的同時,唐尚書老師還與同學們廣泛互動。通過小組讨論,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尤其是提供了關于樓蘭古城消失原因的多種解釋,他結合學界的研究和自己的分析進行了總結,并表示提出問題是為了引導同學們思考如何為生态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次課由張麗老師主講“戰略抉擇: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題,各組學生按要求課前進行預習,深入思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态環保的新要求,以及對自身所學學科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并畫出思維導圖或撰寫發言提綱。在課堂後半段,張麗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圓桌研讨,每組推選一人進行彙報交流。為了讓同學們拓展學習,她還向大家推薦視頻《地球脈動》《海豚灣》《家園》《天地人三部曲》《生态文明啟示錄》等。
課後反饋:“三農”情懷,初心不改
每節課都緊跟老師思路,記筆記、答問題的農林經濟管理1901班鮑升南同學感慨道:“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每位老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吳德凱老師,他從哲學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入淺出地為我們闡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演變,拓展了我思考問題的思路。綠色中國的每堂課都讓我的的确确感受到每位老師對‘三農’發自内心的思考與關注,身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這門課讓我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有這樣一群老師與學生,锲而不舍地為中國‘三農’的未來出謀劃策,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們農業高校的青年學子應以身作則,踏踏實實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來自行政管理1902班的李凡同學認為,《綠色中國》既是一門思政課,也是帶着學生觀山水、看生态、思“三農”、找對策的一次深度旅行。“它幫助我澄清了一些認識誤區,廓清了很多思想上的迷霧,比如為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所設置的五年過渡期、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重點和難點等,讓我對綠色發展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系統性的認知。”他講述了自己上這一季課後的感受,“另外,每次課都是不同的老師、不同的主題,對這門課新鮮感和興趣度的保持、延續,再加上互動式參與課堂的體驗,讓我在與老師、與同學的交流中很有所獲,并且激發我主動去探尋生态文明建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宏大命題背後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和哲理,堅定為發展綠色中國、建設生态文明、實施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綠色中國是每一位華農人的使命與責任,而《綠色中國》課程就是華農人為建設美麗中國所進行的重要探索。
(本文作者系學通社記者 武彬 朱億 審核人 梁偉軍)
文章來源:南湖新聞網 http://news.hzau.edu.cn/2021/0602/60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