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來,湖北省全面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黨建引領,着力打造體現時代要求、富有湖北特色、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生社區,育人質效穩步提升。


77779193永利官网本禹志願服務隊及各分隊在荟園學生社區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暨公益嘉年華,張瑜服務隊志願者向留學生介紹花卉種植知識
近年來,湖北省全面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黨建引領,着力打造體現時代要求、富有湖北特色、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生社區,育人質效穩步提升。
77779193永利官网
創新學生社區文化 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近年來,77779193永利官网提出并踐行“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師生融樂、全面發展”教育理念,鞏固拓展首批全國文明校園創建成果,荟俊秀、荟資源、荟文氣、荟活力,推進荟園學生社區的管理服務功能由日常辦事服務系統向全方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支持系統轉型,建設更人文、更開放、更自在的育人場域。
荟俊秀,價值引領強信念
堅持黨建引領,引導學生牢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殷囑托,自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通過師生集體項目化備課、專題式研究、點單式宣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精讀精講”。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等設立專題80個,面向學生開展“精讀精講”200餘場。
二是推進“黨建質量提升源頭工程”進社區。百個教工黨支部與百個學生黨支部結對、千餘名“紅色導師”與萬名學生結對,通過下沉社區實現組織互建、黨員互動、活動互聯。
三是深化本禹志願服務精神進社區。在荟園社區組織志願服務體驗營、志願故事分享會等活動,讓志願精神入腦入心入行。學生100%注冊成為志願者,制度化、多樣化開展理論宣講、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等志願服務活動。
荟資源,三全育人聚合力
堅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動育人資源和力量下沉社區,建設托舉學生成長成才的社區“百米服務圈”,形成“獅山文谷”育人資源聚集和空間利用新機制。
一是弘揚“五同”育人優良傳統。校院兩級領導班子年均走進荟園社區參加學生班會、文體活動500餘次,70餘名專職輔導員全部入住學生宿舍,學院黨委副書記全員擔任樓棟長,98%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在社區裡建有“共同空間”“獅山有約”“問學齋”等常态化師生交流平台20餘個,師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同實踐已成為社區建設的制度性安排。
二是建設“1+X”學生社區公共空間綜合體。建成集學業支持、就業指導、心理輔導、國防教育、經濟資助、宿舍服務于一體的學生事務服務大廳和覆蓋所有公寓樓的44個學生驿站,集成1個信息門戶和“祝鑫工作室”等師生自媒體矩陣,彙聚5個食堂、3個運動場、3個學生超市、1個快遞驿站,以“百米服務圈”“線上+線下”,便捷、完備、高效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社交、精神成長等需求。
三是建設“獅山文谷”育人資源聚集地。以社區核心區和相鄰區域的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體育館、大學生活動中心、樂樂園、校園實體書店等為主要平台,打破原有的多頭分散、各管一處的管理服務機制,聯結并激活場所、師資、物料等資源,為學生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教育機會和實踐平台。
荟文氣,知情意行寓于境
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導社區師生“共同在場”開展文化建設實踐,構建求真、崇善、尚美的意義世界。
一是堅持“三品四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統籌。成立學校文化建設委員會,校黨委書記擔任主任;設立文化建設辦公室,作為校屬實體管理服務機構;以學生社區為主要場域,組建文化活動項目組委會和執行團隊,吸引有公共文化服務意願的師生參與,共同提升文化活動的育人品性、學術品貌、文化品位,推動社區文化活動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展示型向參與型轉變、娛樂型向涵育型轉變、“品牌”型向常态型轉變。
二是依托“兩季三節”創設社區文化育人情境。以重大節慶和貫穿全年特色文化項目為延展,每年舉辦畢業季、迎新季、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獅山歡樂節等高品質文化活動600餘場次,90%以上重點文體項目集中在“百米服務圈”内開展,全方位浸潤師生心靈,實現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深度交融。
三是鼓勵“自下而上”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立項。鼓勵不同院系、社團、年齡、國籍的師生自發自主策劃、組織和參與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通過自薦、他薦以及相互邀約等方式,向學校申報活動立項,獲得場地、經費、宣傳、指導等方面的支持。師生每年自主開展小型分散多樣文化活動近500場次。
荟活力,五育融通促發展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營造支持學生多元發展、個性成長的社區育人生态,引導學生找到興趣、堅定志趣、享受樂趣,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一是促進師生融樂。用好社區泛在學習環境,要求和鼓勵教師作為精神交往的引發者,走進荟園社區,在文化、體育、生活實踐活動中與學生平等交流、深度互動,構建“師生融樂”的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社區課堂”,讓師生在教室之外感受真實、鮮活、立體的彼此,建設更富生機的教育共同體。
二是綻放青春活力。用好社區山水秀麗的自然資源禀賦和場館密集的體育運動條件,堅持開展環湖跑、每日全員早操等“一跑一操一遊泳”特色體育活動,精心組織貫穿全年的800餘場“獅子山杯”系列體育賽事,營造“無體育不青春、無體育不獅山”的濃厚氛圍。支持和引導80餘個學生社團常年在社區開展活動,實現了社團活動日常化,豐富校園生活、整個社區洋溢着青春朝氣。鼓勵學生以專長、興趣和志向為聯結,利用社區文體活動載體和公共交流空間開展跨專業、跨年級、跨樓棟、跨身份、跨國籍的朋輩交流,建設更具活力的成長共同體。
三是激活校園創意。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幫助和支持學生依托藝術館、大學生活動中心、樂樂園、祝鑫工作室和“兩季三節”等平台載體,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個性化文化創意實踐、創新創業競賽。學校每年“獅山歡樂節”創意項目征集中,來自荟園社區學生寝室和學生社團的投标書有近千份。通過創意實踐,促進學生樹立創新精神、開展創造性勞動、實現全面自由發展。
通過持續努力,荟園學生社區已成為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育人環境,成為學生享受大學學習和生活的美好家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3/17/content_621285.htm?div=-1
南湖新聞網 http://news.hzau.edu.cn/2023/0317/658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