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榻暮雲推枕卧,一犁春雨挾書耕。”77779193永利官网的“耕讀中國”課堂上,77779193永利官网李恺教授如此介紹“耕讀文化”。課程通過一系列專題學習,讓學生了解農耕文明、耕讀精神。
在校内的智慧農業基地,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楊萬能教授,帶領同學們體驗高通量表型組平台工作過程,實地體驗表型機器人、無人機、數字化考種機、前沿表型平台……一系列操作讓學生直呼“大開眼界”。
77779193永利官网副校長青平教授認為,注重實踐、躬身實踐是農林教育應有之義。新時期的耕讀教育要汲取明清時期顔李學派“實學”思想中“培養實才實德之士”等價值成分,強調五育融通、知行合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谛。
通專融合,涵育家國情懷
耕讀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充實勞動與實踐教育,促進家國情懷涵育與專業學習融合。
一名大二智慧專業學生說:“耕讀教育将通識知識與專業内容融合,讓我們既可以與學校頂尖科學家一起探讨糧食安全問題,又可以和專業老師學習農業最新技術。”他所選修的“大國種業”課程是學校傅廷棟、張啟發、鄧秀新等院士開設的系列講座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同學們深刻理解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意義。
像耕讀中國、綠色中國、農業文明史等類似的耕讀課程,學校已建設有49門。這些将農業技術發展前沿與耕讀精神相融入的課程,也是學校特色思政類課程。

學生體驗無人機智慧農業。華中農大供圖
伴随着耕讀教育的實施,“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成為學生的行為自覺。畢業生近5年在農業一線就業比例上升,選擇涉農相關行業就業創業的比例上升到85.6%。
産教融合,練就強農本事
專業與産業聯系不緊、畢業生強農興農本領不強是農林人才培養的短闆。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分類型與農業部門、企業合作共建産教融合平台,在鄂西北糧倉的襄陽和中國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神農架建設了區域性産教融合耕讀教育共享實踐平台,建成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等國家級實踐教學平台17個。

學生觀摩現代表型研究設備。華中農大供圖
耕讀教育已成為學校特色。立足校内,新生9月入校即在校内開展“新生耕讀第一課”,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均設置有“耕讀獅山”項目式實踐環節;走出校園,低年級學生參加“耕讀路上”社會實踐、“耕讀中國”志願服務,高年級學生則參加“與崗位科學家同行”産業實踐,與教授們一起投身鄉村振興。
依托産教融合平台,學生深入開展農情調研和專業實踐,在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中表現突出,先後湧現出“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長江學子”彭達,“第七屆創業中國年度人物獎”李勇輝,入圍“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孫思達、王丹妮等畢業生。
知行融合,培養新型人才
以“讀”緻“知”,以“耕”促“行”。
2020年疫情期間,萬名師生主動走進田間地頭,就地幫扶春耕生産。2022年,緊扣“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學校620多支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全國進行專業實習實踐,他們或前往“再生稻”基地,見證科學技術變革種植方式提高産量的重大突破,或與教授們一起解決田間作物病蟲害問題為民謀利增收,或深入産業基地調研産業發展……
在希望的田野上揮灑青青的汗水,在鄉村一線成長成才,在農業一線了解鄉情民情,錘煉了學生強農興農的本領,為鄉村振興也持續注入了新鮮血液。

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湖北省建始縣開展助農直播。華中農大供圖
學校打造了融耕讀教育、農科、工程與信息科技于一體的“華農三角”新型課程體系,課堂更為靈動起來。50個可推薦專業全部入選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成42門國家一流課程,成為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牽頭建立了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 張銳 通訊員成協設)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9641b51852d54de7be3aa816cda265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