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将學生引向學術前沿”是學院開展系列學術迎新活動的目标和追求。新生周裡,4場專業方向研究前沿導學報告,26場新生博閱讀書分享,多場次研究室學術組會一一呈現,主動參與小型化、沉浸式、交互型的學術活動成為新生開啟研究生生涯的正确“打開方式”。
“什麼是問題意識”, 郭琰老師在“問題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思考”的學術報告中首先向新同學們發問,她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引領同學們思考問題意識的生成邏輯以及重要性,闡釋馬克思主義問題意識的哲學底蘊,探讨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指導同學們如何提升自身的問題意識提出解決辦法。

(郭琰老師作“問題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思考”學術報告)
院長梁偉軍為新生帶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研究熱點”學術報告。他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四篇重要文獻談起,詳細闡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基本規定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當前研究熱點等四個方面的問題。“老師所提到的‘三問’‘三化’引發了我對于時政熱點問題關注度不夠的反思。”杜曉慧在聽完報告後認識到,“應當實時關注熱點問題,多讀、多思、多學,才能有底蘊、有底氣,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有做研究的方向。”

(梁偉軍院長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研究熱點”學術報告)
“思想不一定是真理”,李鳳蘭老師在“思想的力量”報告中提醒同學們,作為一名研究生要擁有辯證思維,懂得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保持謙卑與包容的心态,實事求是,保持科研熱情,清醒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斷努力追求真理。她通過講解思想對人類産生的巨大影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告訴大家,人類思想的作用是有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學科。

(李鳳蘭老師作“思想的力量”學術報告)
霍軍亮老師帶來的是主題為“學術研究中的中國‘三農’”學術分享。他從何為“三農”、中國與“三農”、中國共産黨與“三農”、當前“三農”研究前沿和如何研究“三農”五個方面和新生分享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曆程與心得體會。劉浩然、張新宇同學談到,作為農林類院校的永利學生,通過老師對“三農”問題與學術研究關系的講解,對自己未來整個學術研究的領域規劃有了新的理解。

(霍軍亮老師作“學術研究中的中國‘三農’”學術分享)
博閱讀書會上,26名新同學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分享了《鄉土中國》《江村經濟》《論中國共産黨曆史》《社會學的想象力》《西方哲學簡史》等讀書報告。曹佳琳同學角度獨特,從《論持久戰》中的“三農”問題着手,拉開了此次分享會的序幕。在描述20世紀30年代的江村經濟時,李雅靜同學結合自己的暑期調研見聞,通過對比村落前後的變化,運用學術思維丈量書籍得到老師們的贊許。劉九七同學從形而上學的視角分享了自己在閱讀《西方哲學簡史》時的理解和感悟,張麗老師評價道:“讓我驚喜又意外”。

(新生博閱讀書會)
參加此次讀書分享會的胡豐順、李厚剛、雷玉明、方菲等多老師對同學們的讀書報告進行了點評,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同時還圍繞讀書方法和學術研究給同學們提出了建議。王曉慧老師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帶着問題去讀書,與作者進行“對話”。王娟老師提到讀書不要停留在表面,要帶着做學術的态度研究書籍背後的意義。針對同學們提到的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霍軍亮老師和陳雯老師都強調一定要多閱讀、多思考、多請教。
據悉,各研究室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組會,分享學術研究進展,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幫助新同學更快更好地适應、融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文字作者:王樹梅 陳堯 袁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