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由此可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蘊,對于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與和諧,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态文明根基,以高品質生态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标和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意義重大。
良好的生态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得以永續的前提條件
自然生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基礎。自然生态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類文明的興衰,這就科學回答了自然生态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深刻揭示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文明人和他們所創造的文明,曾經興盛繁榮、光照人類,如今或埋藏在沙漠下,或遺留在荒野中,或成為曆史陳迹,樓蘭文明的隕落、兩河流域文明的消亡、地中海文明的演變、瑪雅文明的滅亡等就是最有力的例證。這些消失的文明之所以消失,究其根源就在于生态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迫于生存而遷徙,從而失去了賴以栖息的家園。伴随曆史的車輪駛入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财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恣意攫取和瘋狂掠奪,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統之間環環相扣的動态平衡,人與自然之間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傷痕累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随着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别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 由此可見,生态環境與人類文明興衰相依的辯證關系是人類曆史演變的一條鐵律,現代文明的消失也不例外。
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也加劇了生态問題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在推動全球化的進程中導緻生态問題向全球擴散蔓延的态勢,引發全球性的生态危機,如全球氣溫上升、臭氧層破壞、水資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極端天氣頻發、海洋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态環境問題威脅着世界各國及其各族人民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未來前途。全球生态危機猶如一把懸挂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給人類敲響環境保護的生态警鐘,應對全球生态環境問題迫在眉睫,推進全球生态文明建設刻不容緩。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态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想單打獨鬥都無法解決,必須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在重大國際場合呼籲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應對全球生态環境問題這一“類危機”,突出強調“類意識”“類生存”的這一嶄新理念,通過“類合作”“類行動”的紮實推行,從而達成“類發展”“類共赢”的美好未來。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生動體現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源自中國共産黨人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莊嚴承諾。人民群衆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要不僅是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而且是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最終落腳點。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要越來越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乃至生活品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快速發展所積累的生态環境問題十分突出,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了。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期待高,生态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人民對優美生态環境的新要求,進而對人民群衆的身心健康産生不利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引發的各類生态環境問題,如霧霾天氣、飲水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等,提出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無論在廣大的城市還是廣袤的農村,人民群衆對吃上放心的食物、喝上幹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居住上宜居的環境等生态産品需求和身心健康需求均得不到有效地滿足,他們渴望和期盼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等沁人心脾的優美生态環境。由此可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良好的生态環境,改善城鄉居民的人居環境,不僅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體現,也是關系到人民群衆切身生态權益的基本需要,更是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回應人民群衆對更優美環境的新期盼,要堅決打赢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下大力氣治理水環境污染,“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擴大城鄉綠色空間,為人民群衆植樹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要抓緊解決城市黑臭水體、機動車排放污染等突出問題,“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要多措并舉推動農村環境整治,加快改變“髒亂差”的面貌,“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一言以蔽之,要使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生态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顯著增強,這是對“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最生動注解。
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在生态環境領域是個世界性難題,也是實現現代化目标繞不開的重要課題。現代西方環境理論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二元對立的關系,認為經濟要發展生态環境必然招緻破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西方現代化大多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是非常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盡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财富,但也産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态創傷。而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倡導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的耦合協調和辯證統一。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現代化老路,主張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現代化新路。在新征程上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保護的堅強後盾,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内在要求,必将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屬性,也是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根本保證。實現高質量發展,其關鍵在于要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同樣地,建設美麗中國,實現高水平保護,也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要不斷增強黨領導生态文明建設的曆史擔當精神,切實提升領導幹部生态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态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持續改善生态環境質量,切實加強生态保護修複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第三,着力構建以産業生态化和生态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态經濟體系。要以降碳、減污為抓手,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标準體系,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營造綠色低碳産業健康發展生态,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積極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同時,倡導推廣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以消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倒逼和引導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态文明。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與現代科技體系的深度融合,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綠色生産力工具和生态管理技術革新,在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和供應鍊中推動新質生産力的持續湧現。同時,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綠色發展的應用研究,積極構建數字綠色産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生态環境治理新模式,積極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智慧的生産生活新風尚。
(作者江麗,系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農分中心研究員)
(責編:郭婷婷、張沛)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5/0401/c192237-4118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