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郭琰主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課走進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暨77779193永利官网園藝林學學院校内教學基地,邀請園藝林學院教師王文恩、肖慧玲和陳奧俐,聚合跨學科資源,以“走近智慧農業,感悟科技與思想的力量”為主題共同開展了一次現場教學活動,打造了一堂鮮活接地氣的思政課。

現場教學中,王文恩率先為同學們介紹了園藝林學學院校内實踐教學基地整體的發展曆史與建設永利。行至花木試驗區,他講解了目前國内外的主要花卉品種選育現狀,特别分享了園林系産祝龍教授研究團隊在郁金香品種培育方面的情況,強調我國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花卉品種,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比十七世紀荷蘭的郁金香泡沫事件,今天我國農業科技的進步已成為惠及百姓生活的強大支撐。

在懸鈴木試驗圃地,同學們被包滿珠團隊與懸鈴木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作為行道樹之王,懸鈴木生長快、耐修剪、抗污染,冠大蔭濃,遮陰效果尤為突出,但“落果飛毛”容易導緻路人過敏反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團隊成員敢于探索未知,迎難而上,堅守了近30年,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兌現了科學家最本真的科研初心。
步入現代農業(園藝)綜合訓練中心(省級)智慧園藝玻璃溫室,水質監測系統、智能植物生理檢測儀、智能傳感器、智慧控制終端、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等智慧農業應用情境吸引着同學們的目光。“雙碳”背景下,智慧農業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依托信息技術,精準監測農業生産過程,推動農業生産綠色升級,顯著提升農産品品質,從而兼顧了食物安全與地球健康。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學校依托學科優勢,積極發展智慧農業,于202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現代農業(園藝)綜合訓練中心(省級)智慧園藝玻璃溫室,在相關教學和科研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肖慧玲一邊講解智慧園藝玻璃溫室的建設與使用情況,一邊分享着科學家培育柑橘樹苗、西瓜苗、番茄苗、草莓苗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農業不再傳統,通過一部手機連接,人們就可以遠程監控作物長勢。師生們走在智慧農業情境中,親身感受着現代智慧農業的魅力,讓“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變得更加鮮活。

來到茶學基地,大家偶遇幼兒園小朋友現場采摘體驗,讓現場教學氣氛更加活躍。陳奧俐從遠古時期神農嘗百草發現茶的故事講起,又談到茶的品種、種植、采摘及制作。面對園區内多達兩百種的茶樹,她耐心地引導大家如何辨别。同學們踴躍品嘗嫩芽,感受春茶的清香。品茶悟人生,幾千年來的中華茶文化深深感染着在場的每一個人。

走出茶園,漫步在林蔭道上,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與中華傳統茶文化之間的碰撞,引發了師生進一步交流。動物醫學專業7班的周宇坤談道:“現代技術和農業相結合的方法,使得種植、灌溉、施肥更加精細化,作物健康生長,減少肥料污染,意義深遠。”動物科學專業4班的黃子揚表示:“在參觀過程中愉悅身心也增長了知識。華農一代又一代園藝人的努力濃縮在這一株株花卉之中,我們當代青年也應該在各自的領域裡發光發熱,為農學的發展做出貢獻。”生物工程4班的劉格菲認為:“一杯茶,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是中國人溫潤如玉的品行。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等待我們向世界介紹,讓世界了解可愛的中國,是我們的使命。”機器人專業2班的程揚激動地說道:“本次現場教學課加深了我對學校的認識,體會到農業科技的巨大作用。”動物醫學8班的于洪麗贊歎道:“這樣的課我好愛!華農的花卉基地好多寶!”
在愉快的交流氛圍中,任課教師郭琰總結道:“結合實踐教學基地的參觀以及三位老師的耐心講解,大家對農業發展方式的進步和華農人诠釋的科學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領會。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科技賦能農業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日可待。在中華文化的綿延中,科技賦能文化傳承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将更好地推動人類文明與進步。”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本次現場教學正是基于“大思政課”理念,依托跨學科教學科研資源及創新發展成果,邀請跨學科專業的師生,與思政課教師形成教學合力,讓書本與現實相結合,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把思政課講透講活,讓思政課更接地氣,更好地助力青年成長。
(通訊員韓慧姣 郭琰 攝影:韓慧姣)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 http://www.app.dawuhanapp.com/p/2253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