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新時代新征程,要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一中心任務,建設文化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中國式現代化指引前進方向。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以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新時代新征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思想基礎。習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與社會的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十四億中國人團結奮進、戮力實現中國夢的共有價值認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在凝聚民心、彙聚民力中所發揮的思想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途徑,讓人民群衆在日常生産生活實踐中自發感知、自主體悟、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成為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有思想基礎。
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的曆史方位下黨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馬克思認為:“要使社會的新生力量很好地發揮作用,就隻能由新生的人來掌握它們。”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持之以恒,接續奮鬥。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在于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大任。理想信念是力量之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是時代新人必備的基本政治素養。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育引導中國青年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定理性信念、掌握過硬本領、善于創新創造、積極奉獻社會,争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複興貢獻青春力量。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力量支撐。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标。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是文化建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發展文化事業重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着力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大力加強文化交流,切實增強人民群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充分激發合力建設現代化、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曆史自覺和主動精神。發展文化産業重在提供更多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充分發揮文化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為目标,高質量供給文化産品和服務,全面加強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建設。着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度安排,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創新文化業态,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彙聚起磅礴偉力。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環境。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如何通過有效對外傳播、充分展現中國以自身和平發展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價值主張和行動方略至關重要。這不僅關涉中國負責大國的國際形象塑造,更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能否擁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為此,一方面要積極回應人類發展面臨的“世界之問”,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針對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前途命運休戚與共、相互依存不斷增強的發展态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踐平台不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赢得了衆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認同。指出人類面臨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 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中國主張,與世界各國一道尋求解決人類發展共有難題之道,産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有效宣傳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深入開展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展現豐富多彩、立體生動的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世界客觀認識中國,讓中國更好融入世界,讓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人類發展美好願景早日實現。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資助項目“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态教育的基本經驗與未來展望研究”(20ZD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楊小斐(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
梁偉軍(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執行主任)
責編:王舒娴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790174.html?spm=zm1033-001.0.0.1.GO18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