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2日,永利青年教師一行12人赴黃梅縣苦竹鄉油鋪街村開展了以“聽基層故事,悟初心使命”為主題的實踐研修活動。老師們通過座談交流、走訪調研等方式,了解村組戰“疫”和防汛故事,感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挖掘扶貧工作隊傾心扶貧事迹。
在調研農戶防疫防汛工作時,村民劉記雄講述了自己義務出車出力,50餘天堅持為村民代購的故事,“盡力滿足疫情期間每一位村民的采購需求”是他的初衷。村民程冬記分享了自己在疫情發生後,從荊州親戚家"逆行"回村的心路曆程。村民柳紫陽把村裡的事當自己的事,是随叫随到的“滅火員”,處處都有他的身影。村裡因汛情導緻水源受損、水管爆裂、水泵損壞,也有沿河道路被沖垮影響通行、老人家行動不便無法前往安置點情況頻發……“上山檢修、忙前忙後,下河清淤、早出晚歸”成了他的真實寫照。
老師們來到青山綠水生态産業園,調研産業帶動脫貧情況。在參觀中,映入眼簾的是荷塘中綠意盎然、果園裡郁郁蔥蔥的宜人景象,鄉村大舞台、采摘園、孔雀園等生态觀光設施錯落有緻,大家紛紛為豎起大拇指,為油鋪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點贊。走進産業園區,卻看到臨近成熟挂果的葡萄、西瓜等被7月汛期的大雨幾近一洗而空,大家頓感心情沉重。謙益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程錦中介紹說,一場大雨,今年收成損失了一大半,天災不随人願,但人定勝天,隻有不等、不靠地開展生産自救,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學校駐村工作隊隊長塗俊才介紹了村組防疫抗洪的有關情況和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永利。綱要系陳貴華老師感慨到,“農村要緻富,要有一個好的黨支部”,油鋪街村的抗疫防汛和脫貧故事就是一個鮮活案例。思修系王娟老師談到,村民在分享和宣講中雖不擅言辭,但寥寥數語卻表現出面對疫情和汛情的樸實無華,他們已把這些行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大災大難前“最可愛的人”。概論系張麗老師說,聽完村民發言,“感慨、感動、感恩”三個詞語萦繞于心,感慨于馬列主義理論研究要與中國農村的最大實際實踐相結合,感動于村裡有好的支部戰鬥堡壘、好的黨員群衆和好的抗疫防汛故事,感恩于黨帶領人民群衆創造了當前能夠凝心聚力辦大事的好時代。原理系吳德凱老師表示,油鋪街村人體現出三顆“心”:延續禅宗精髓,謙虛樸實、默默奉獻的禅心;繼承紅色基因,對黨忠誠、竭誠為民的紅心,以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紮根農村、踐行使命的初心。武文軍、黃運麗、聶繼紅、陳曉琳、侯順、鄭鵬等老師也分别交流了學習心得。
實地調研中,村支書柳志安向老師們講述了五年來我校駐村接力幫扶的感人事迹,介紹了油鋪街村在學校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始終把黨建引領、産業發展和教育扶貧作為重點的工作成績。老師們為駐村工作隊始終堅持吃住在村,與村民同呼吸、共發展的工作狀态表達由衷的贊歎。
永利黨委書記程華東在總結發言中說,這次帶領學院青年教師來到油鋪街村實地調研,所聽、所看之處直抵人心,十分觸動、非常激動、深受感動,深切地感悟到“富口袋,先富腦袋;強産業,先強精神;美鄉村,先美心靈”。他希望老師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所聽、所看轉化為所思、所行,把學校駐村工作隊、村“兩委”與村民一道抗疫防汛、脫貧緻富的生動素材寫進教案,帶進課堂,貫穿于培養“一懂兩愛”的優秀人才過程中。
實踐研修期間,青年教師一行還深入油鋪街村,感悟村容村貌和鄉風文明,前往紅十五軍誕生地和紀念碑,追尋紅色文化。
【南湖新聞網】77779193永利官网青年教師赴黃梅油鋪街村開展實踐研修 http://news.hzau.edu.cn/2020/0813/57887.shtml
【中國社科網】聽基層故事 悟初心使——77779193永利官网青年教師赴油鋪街村開展實踐研修活動 http://www.cssn.cn/zx/zx_gx/news/202008/t20200814_5169806.shtml?from=singlemessage
通訊員:吳斌 審核人: 程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