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荊楚網】【地評線】東湖評論:讓農林院校思政課上出“農”味

來源: 編輯:萬融 發布時間:2022年08月31日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農林院校特有的“三農”學科專業優勢,是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寶貴資源,充滿“農”味的思政課應成為農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色。

農林院校思政課情系“三農”,服務于“一懂兩愛”高素質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是對思政課的要求,更是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普遍要求,即要培養個體正确的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職業選擇與人生價值取向的融合,這種融合在高等教育中體現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包括思政教育)的融合。這種融合是雙向的,近年來推進的“課程思政”是将專業課程學習主動與思政教育融合,成效顯著;但将思政課程教學主動與專業融合方面卻未有足夠重視,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農林院校農科和涉農專業肩負培養“一懂兩愛”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的使命,要求其思政課教學主動與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标融合,傳承弘揚以“耕讀文化”為底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分析“三農”政策,正确認識當前“三農”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充分彰顯“三農”發展成就,錘煉農林學子心系“三農”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有曆史視野。無論在哪一曆史視野中,“三農”都是曆史發展的主題之一。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和農村日新月異。雖然教材較少論及農村和農業,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每個重要節點,農業農村農民從不或缺,比如拉開中國改革序幕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1980年代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0年代的農民工進城,21世紀初的新農村建設,以及今天鄉村振興戰略等,“三農”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陣地。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改革開放進程中,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一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關系,若用二元對立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難以理解中國發展奇迹,難以全面透徹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譬如,城市和工業40餘年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建國初期在農業農村支持下奠定的工業化基礎;1990年代農村廉價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支撐起了改革開放早期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21世紀初,經濟發展從出口導向轉向内需主導,農村和農民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擔當重任;今天的“三農”承載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從工農、城鄉互促共進角度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學會用系統、辯證地思維透徹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理論和思想、政策和措施,問題和成就,避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見當前不見長遠,隻見現象不見本質的狹隘認識。

挖掘“三農”故事,講“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活思政課的源頭活水在于現實生活中鮮活的事實、案例和素材,講活思政課尤其要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在新時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都充分體現在也落實在“三農”的方方面面。“三農”政策與措施、問題與成就,是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突破口;講好“三農”故事,是講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效方式。教學中,可以設計“三農”教學專題,如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生态文明、三農文化等;可以開展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以專業的視角思考國家方針、政策和措施背後的深層次道理,以政治的視角分析自己學科專業領域内各類政策和措施;可以充分挖掘校本案例,把師生科研最新成果、科技服務最新體驗、實踐調研最新發現等融入教學内容,充分利用典型、貼近的案例,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起來,鮮活起來。讓學子有“知之深,愛之切”的“三農”情懷,願意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這是農林院校思政課最大的成功。

稿源:荊楚網 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4991013.html

作者:陳曉琳(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