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大悟人曆來愛聽戲,在當地群衆中流傳着“家鄉水家鄉飯,吃起來好舒坦;本地腔本地鑼,聽起來好快活”的民謠。每年,大悟縣都會舉辦民俗文藝彙演,讓人們過過戲瘾。
百姓故事,專家視角。由湖北省社科聯、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湖北電視綜合頻道聯手長江雲推出的系列理論故事節目《是這個理》第53期:老戲台的堅守。一個地方小劇種,為什麼能在海量的娛樂方式中,被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傳統戲曲為什麼能夠在大悟煥發新魅力,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呢?今天,讓我們跟随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孔浩,一起來到大悟縣,探尋傳統戲曲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的生機和活力。
天賦異禀學戲曲 見證興衰歲月遷
50多歲的李家漢,算得上是大悟當地的戲曲名人。可老李卻說,自己曾經一度無戲可唱。從10歲開始學藝,老李的戲曲生涯,見證過太多地方戲曲的興衰發展。1978年,縣裡的劇團來學校招生,老師們來到班裡選拔唱戲的苗子,10歲的李家漢被一眼挑中。就這樣,他與戲曲結了緣。唱念做打,李家漢練了3年的基本功,便跟着老師們一起到處唱戲,見證了劇團最輝煌的日子,那時節目頗受歡迎,甚至一票難求。
好景不長,改革開放後,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看戲聽曲的人變少了,曾經爆火的戲曲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随着演出數量的減少,演員的收入也開始變少了,劇團養活不了那麼多人,不少老演員們被迫離開,李家漢當時去了水泥廠。從舞台到了工廠,自己以後是不是都跟戲曲無緣了呢?正當李家漢陷入迷茫的時候,一個人找到了他。原來,當時大悟縣要選送曲藝節目去孝感比賽,在大悟縣文化館負責這個事的張開禮找了一圈,沒遇到合适的男演員,直到碰到在水泥廠工作的李家漢。在孝感比賽完了以後,老張建議把他召回到劇團,于是,李家漢便留在了劇團。
能留在劇團,李家漢的戲曲夢有了依托。可劇團當時收入微薄,并不能解決一家老小的生計問題。當時的老李結婚不久,家裡老人又得了癌症,一度沒米下鍋,連孩子快出生了,都沒錢進醫院。之後,老李也嘗試着開過餐館、賣過手機,都沒有掙到錢。沒有文化基礎的他,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唱了十幾年戲,一朝離開舞台,重回舞台也遙遙無期,李家漢似乎失去了方向。
機緣巧合之下,一次李家漢路過武漢古琴台時,結識了一幫江湖戲曲人。老李也不會别的,就這樣跟他們搭班唱了十幾年,工資由最初的一場戲25元漲到100元甚至更高。老李的境遇,其實也是劇團大多數人的境遇,很多人艱難改行,維持生計。老戲骨們離開了,年輕人又不願意進來,大悟戲曲一度凋零。大悟戲曲還有未來嗎?方向在哪裡?這既是老李他們的困惑,也是很多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困惑。
走山踏水尋遺珠 助力非遺薪火傳
1978年,張開禮從湖北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大悟,進入文化館,成為了一名地方文藝工作者。回來後沒多久,他偶然間看到文化部的有關搶救民間文化、音樂的相關文件,便将其彙報給館長。就這樣,張開禮加入到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中。搶救經典曲目和留住戲曲人才,成為他努力的方向,其中,大悟縣楚劇團的特色劇種之一——北路子花鼓戲,更是他關注的重點。
如何保護和傳承北路子花鼓戲這個“活體資料”呢?張開禮和同事們去鄉裡找會唱的民間藝人,發掘、搜集和整理曲目。時間不等人,為了盡快搶救曲譜,張開禮和同事們跑遍了大悟的山山水水,幾乎走訪了散落在民間的所有老藝人。這樣的工作張開禮堅持了近40年。他把民間采風曲目集結成冊,在大悟縣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北路子花鼓戲入選了湖北省非遺保護項目。
繼承傳統穩根基 創新激發新活力
一路以來,張開禮收獲了很多驚喜,還覓到了知音,比如敲鋼鐮大鼓的張友猛。鋼鐮大鼓在大悟已經傳承了200多年。張友猛從小學習,13歲行藝,最開始是為了謀生,沒想到這一唱就是50多年。在鋼鐮大鼓最紅火的年代,技藝純熟的張友猛成了十裡八鄉的紅人,常常是這個地方還沒唱完,那個地方就來請了。和北路子花鼓戲一樣,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鋼鐮大鼓遇冷,于是張友猛收起了大鼓,回家種地。直到張開禮采風時發現了他,張友猛才重新撿起這門老手藝。由于技藝成熟,不僅會唱還會寫的張友猛成為了湖北省鋼鐮大鼓高腔派傳承人。
重新敲起大鼓,他有好多話想說、想唱,也發現,好多事兒能用鋼鐮大鼓唱出來。内容革新後,在表演形式上,張友猛對鋼鐮大鼓也做了調整。打鼓說書時配上了音樂,把台下的單人表演擴展成了在大舞台上的多人表演或者舞蹈化表演。為了讓鋼鐮大鼓後繼有人,也為了适應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在大悟文體局的推動下,大悟縣楚劇團的12名演員集體拜師,學習鋼鐮大鼓。近十年,在外闖蕩的老戲骨們也陸續回流。
重新回到熟悉又陌生的楚劇團,他們決定幹件大事:融合北路子花鼓戲和鋼鐮大鼓,演繹原創的大悟紅色革命故事——《大悟烽火》。小劇團想要排出大戲,面臨的困難可不少:錢、人和場地問題都愁壞了大夥兒,由于資金問題,幾次想放棄。後期,在大悟縣政府的資金支持下,經費總算有着落了。可是排大劇需要的演員多,劇團人手不夠,縣領導便安排中職院的學生加入排練和演出中。終于,經曆了三年十多次的修改和打磨後,《大悟烽火》于2021年9月23日在武漢精彩上演!作為第四屆湖北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目,《大悟烽火》獲得了楚天文華獎提名。
凝心聚力共奮進 奮力譜寫新篇章
每年,大悟縣楚劇團都會去鄉村演出。就地化妝,搭台就唱,李家漢帶着演員們,把最好的劇唱給田野、山村和鄉親們。鄉親們的認可,在老李看來,比什麼獎都珍貴。走南闖北唱了43年戲,老李如今想得最多的是怎麼能讓這麼好、這麼珍貴的藝術傳承下去呢?他要讓戲曲進校園,培養下一代。每年大悟縣楚劇團的演員們,都會帶上各種道具走進校園,給中小學生們說戲、教戲。從戲曲基本知識,到表演方法,到樂器演奏,隻要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他們都想方設法去做,孩子們也能從戲曲的故事和情節中學習許多做人的道理。
從繁花似錦,到中途的短暫蕭條,再到如今的複活煥新,張開禮一路見證了大悟戲曲的曲折發展。40多年了,他還在奔走記錄,并樂在其中。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一聲戲曲人,一生戲曲夢。大悟楚劇團的32名演員們每年演出200多場,在轉型中堅守着戲曲舞台。像這樣的曲藝人,在湖北還有許多。他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隻為留住傳統文化的根。有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等32個戲曲劇種的湖北,不斷守正創新,打造地方戲曲藝術節,成立戲曲名家工作室,擦亮“戲碼頭”這張文化名片。注入了青春氣息的戲曲,在荊楚大地上必将唱得更響,唱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