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是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建造文化強國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底氣所在和自信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農耕文化,并号召“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農耕文化“活”起來是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順應科技創新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讓農耕文化“活”起來,需要遵循從“留存”到“複活”再到“複興”的建設思路。
品農耕之美,守正創新,讓農耕文化“留存”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财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丢,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從幾千年農業生産生活中孕育而出的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藏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從獨具特色的宅院村落、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鄉土氣息濃厚的節慶活動,到耕讀傳家、敬老孝親的祖傳家訓,鄰裡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都是悠久農耕文化的具體體現,彰顯着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深遠的價值追求。農耕文化的美,不僅表現在田園風光、農業用具、節慶儀式等符号表征上,而且體現在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孝悌忠信等精神觀念中。
然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快速推進中,農耕文化逐漸退場、日漸式微成為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新時代要讓農耕文化“留存”,需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守正是指内容正,創新是指形式新。“内容正”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内涵,汲取并傳承農耕文化的精華内容。“形式新”要求立足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創新農耕文化傳播方式,拓寬農耕文化傳播渠道。除了通過建造農耕文化博物館、舉辦農耕節慶儀式、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園等傳統手段外,還可以通過創建特色農耕文化IP、發展“農耕文化+互聯網”項目、研發農耕文化創意産品等新手段,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愛上農耕文化,從而展現中華文化的曆史積澱和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借科技之光,數字賦能,讓農耕文化“複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如今,随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應用場景日趨豐富,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熱點、潮流,正成為助推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農耕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結合現代思維方法、借用現代科技力量,對自身進行包裝升級,從而實現“複活”。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挖掘活化農耕文化資源、創意農耕文化創作傳播呈現方式、培育和塑造特色農耕文化IP上的作用,以實現農耕文化數字化。
實現農耕文化數字化,首先要打通農耕文化數字資源,統籌利用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國農耕文化資源,提取具有曆史傳承價值的農耕文化符号表征和精神觀念,豐富中華民族農耕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其次,要搭建數字化農耕文化新場景,營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農耕文化新體驗。目前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因具有成本較低、操作便捷等優點而大受歡迎,正成為助推農耕文化走入大衆視野的有效手段。被譽為“東方美食生活家”的李子柒就曾憑借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創意展現中國農耕生活之美,而廣受歡迎、火爆全球。此外,稻田聲光電藝術、CAVE虛拟成像系統、虛拟解說員系統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逐漸被用于農耕文化博物館、體驗園中。最後,要籌推進農耕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農耕文化博物館和農耕文化雲建設,增強農耕文化數字内容的供給能力,通過多終端廣泛傳播,讓人們随時随地接受農耕文化熏陶。
鑄強國之夢,凝心聚力,讓農耕文化“複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傳統文化屬性的農耕文化,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的堅實根基和豐厚滋養。“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而農業強國的基本前提就是鄉村振興。具有資源屬性的農耕文化,對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有效治理、加快繁榮鄉村文化意義重大,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寶貴财富和深厚“家底”。
新時代傳承發展農耕文化是一項長期艱巨工作,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彙聚起全黨全社會力量,攜手協同傳承發展農耕文化。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貫徹執行中央一号文件中有關“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鼓勵支持引導農耕文化資源開發保護工作,為農耕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引導更多高新技術、高端人才、先進理念應用到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中來。農耕文化的複興,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彙聚全社會傳承發展農耕文化的力量。企業主體要積極推動文化産業資源要素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挖掘盤活鄉村農耕文化資源,培育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科研院校要充分發揮技術、人才、知識優勢,為農耕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社會組織要注重發揮民間藝人的帶頭作用,積極參與農耕文化宣傳保護工作,積極為政府農耕文化建設項目建言獻策。最後,還要充分調動廣大群衆的積極性,讓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成為全民共識和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的良好風氣。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傳承和發展農耕文化,讓農耕文化“活”起來,需要使其“留存”、“複活”和“複興”,三者之間是循序漸進、一脈相承的。我們既要不失農耕文化的本色,又要賦予農耕文化新的時代内涵,為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從而為建設文化根基和農業根基穩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作者:77779193永利官网方菲 黃美琴(本研究為《文化自信視域下農耕文化教育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農網 https://www.farmer.com.cn/2023/03/26/9992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