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玲(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緻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提到,教師群體中湧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這是在教育強國視域下對教師隊伍高标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時代人民教師的精神坐标。那麼如何在教育強國視域下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呢?
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作為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理想信念是教師的立身之基、人格之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彰顯了教師的愛國情懷和胸懷“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是教師理想信念的價值底色。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正确處理好“大我”與“小我”的關系,把教師職業發展的“小我”融入實現教育強國、民族複興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在“小我”與“大我”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育精神,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執着的堅守,要從根本上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問題,堅持立德樹人,以大愛之心、大德之行,做學生敬仰愛戴的學問之師、品行之師,把喚醒學生“為中華複興而讀書”的原動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着力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彰顯了人民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大先生”之“大”,不僅在于專業領域學有專長,還在于能夠恪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矢志為中華複興而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把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镌寫在以心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以品育人的全過程,潛心育人,躬耕不辍。
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啟智”意味着教師不僅僅傳播知識,更要啟迪智慧。為學生一輩子的幸福着想,培養學生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潤心”意味着教師要以人為本,用觸動心靈的教育滋養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天性,凸顯“善”的屬性,通過對話式教育,創設有溫度的高質量教育。“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師要尊重個性,鼓勵學生發展。
秉持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勤學笃行、求是創新”是勤勉治學、躬耕實踐的價值共識和從教品格。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要切實擔當“傳道”之責,用豐厚的才學、過硬的能力、勤勉的态度、科學的方法教好書、育良才。教師要積極面對挑戰,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勤于學習、善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既努力提升自身學識能力,又要學會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之中創造性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以人文日新的精神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以博學以寬的學識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
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熱愛學生是教師厚重的職業底色。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真誠地尊重學生,傳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品質;充分地理解學生,樂于傾聽學生的心聲,理解學生的人格發展需要;自覺做到寬容關懷學生,用自身言行感染學生,做到“嚴而有格,愛而不縱”,用愛去塑造學生的心靈和靈魂,緻力于成為經得起學生考驗的仁愛之師。
傳承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要堅持“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廣闊胸襟和崇高情懷,傳承大國良師的弘道追求。一方面胸懷世界、放眼未來,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進不同國家、學校、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攜手解決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研究“真問題”。另一方面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開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引領學生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踐行和平與發展理念。
教育家精神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原則遵循和精神動力。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系教育部産學研協同育人項目“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研究”和77779193永利官网教改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道理的深刻蘊涵和機制路徑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曉秋]
來源:光明網 https://dangjian.gmw.cn/2023-10/10/content_36882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