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基因和國家的根基,是關系國家底色的重要因素。隻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過往和深刻内涵,才能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文化強國。中華文明是人類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同時也是世界唯一沒有出現文化繼承發展斷層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近百萬年的人類史以及近萬年的文化史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遠的意蘊。
改革開放以來,外國文化沖擊着我國人民大衆的世界觀以及國家的意識形态陣地,社會思潮湧動,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如何避免“曆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侵蝕我國,成為當今意識形态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找準中華文化的錨點和立足點,凝魂聚魄,深耕中華文明基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更是勢在必行。
精準把握,正确認識中華文化的鮮明特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内涵豐富,每一個組成要素都體現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和力量,而它們也共同塑造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質。中華文明因其悠久的曆史底蘊和豐厚的内涵意蘊而擁有了許多異于其他文明的特征和性質。
連續性是中華文明區别于其他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中華文明是衆多人類文明中唯一繼承傳播沒有間斷、内涵本質沒有改變的文明,這些事實也無一不在展示中華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創造力,無一不在說明,中華文明有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信心和底氣,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曆史邏輯和理論支撐,有解決舊問題、開創新局面的資格和使命。而連續性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之路可以也隻能按照我們獨有的曆史文化脈絡發展前進。創新性是中華文明區别于其他文明的又一突出特征。《禮記·大學》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中華民族永恒的主題和任務。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隻有不斷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生命力才可以持久、旺盛。中華文明強大的創新力讓自身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成為人類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而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創新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艱險挑戰、勇于發展、敢于創造的無畏品格。
中華民族是追求統一的民族,大一統的理念傳承至今。向心力,凝聚力是一個文明得以接續發展,繁榮壯大的原因,更是文明接續的結果。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決定了各民族文化有機結合、美美與共;決定了民族團結、山河統一、文明永續的信念和信心。中華文明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來不是單一的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共同彙聚成的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這種文化認同超越了地理、血緣和宗教信仰,把差異明顯的各個組織、團體、民族整合成了擁有共同理念,精神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熱愛交往融合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中國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穩定局面,決定了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中華文化主張以道德為尺構建一個大同世界,倡導對話協商,反對暴力沖突;倡導平等尊重,反對強權欺壓;倡導和平共處,反對恃強淩弱。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始終會走和平發展道路。
深刻領會,充分認識“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确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中華上下五千年繁榮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底色與底氣,隻有真正做到以中華文明為本,才能更好地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内涵與中華文明的獨特内涵雖不是一脈相承,但殊途同歸,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都有為了人類解放,天下為公的共同理想;都有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都有為了人類,為了最廣大的人民而努力的理想信念。隻有契合,才能結合;隻有結合,才能接續發展。一名中國共産黨人,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忠實的信仰者和踐行者,同時也是中華文明堅定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其次,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是相輔相成的,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文明帶來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拓展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内涵;而中華文明則在結合過程中不斷推動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最後,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相結合,是走穩、走好、走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的前進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中華文明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曆史底蘊。
勇擔使命,科學謀劃文化強國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全新的氣象、開創全新的局面,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新時代召喚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第一,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精神和态度擔負起文化強國的重擔。隻有自信才能自立,隻有自立才能自強,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民族自信,國家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培養形成不卑不亢、積極進取的民族态度和品格。第二,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閉門造車,驕傲自滿。開放是活力之源,隻有積極融入世界,加強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溝通,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的優秀文化,中華文化才能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中華文明才能不斷地與時俱進,煥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第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這個根本制度,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将意識形态領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要堅持創新這一基本點,創新文化的形式、内容,創新文化傳播發展的手段、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真正做到,西為中用,人為我用。
繼承曆史歸根到底就是要創造新曆史,傳承文明歸根到底就是要創造文明的新形态。隻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擔當使命、踔厲奮發、笃行不怠,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擔當精神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中華文化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中華文明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古老文明的現代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恺,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碩士生導師;陳星好,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3/1121/c192237-4064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