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荊楚網·大學生網評大賽·理論評論】以青春奮鬥之勢,赴文化強國之約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3年12月01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民族的強大,離不開文化的繁榮。青年在文化傳承、繁榮和發展事業中具有巨大的創造活力、創新優勢、創業動能,必将作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新時代的青年應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内涵,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繁榮發展道路上貢獻青春力量。

展示青年之姿,深悟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富内涵

文化強國建設不僅是“衆志成城”的全民賽,更是“後繼有人”的接力賽。青年首先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學習,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将其轉化為實踐自覺,方能為文化發展持續注入“源頭活水”。

以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洞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赓續傳承、曆久彌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凝聚着億萬中華兒女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與精神氣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其蘊含的“民為邦本”“自強不息”“仁者愛人”“厚德載物”等人文理念具有極強的精神感召力與現實關照性,青年在新時代堅定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須牢牢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深厚底蘊,在實踐中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人文光輝與時代意蘊。

以光輝的革命文化探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精神世界中發自人們内心的渴望與心靈的呼喚,激勵着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鬥。青年人不曾經曆戰火紛飛的年代,但可以通過學習與銘記革命文化把握好傳承好弘揚好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内核。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革命者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革命舊址、物件無聲訴說的銘心場景,要将這些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精神豐碑刻在心裡,更要将這些中國人民志氣骨氣底氣的重要見證融入血脈。

以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價值多元、思想開放的現代社會中,一些錯誤思潮甚嚣塵上,“亞文化”“喪文化”等非主流思想在部分年輕群體中出現,并産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青年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築牢價值觀根基,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擺脫“快餐社會”的弊病,将“虛無主義”“消費主義”等錯誤價值觀拒之門外,積極學習并融入社會中正向的、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思想中,弄潮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潮頭。

肩負青年使命,體悟新的文化使命的價值意蘊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青年要正确認識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價值與意義,與時代同向同行。

新的文化使命是赓續中華悠久文化脈搏的曆史必然,築牢文化根脈需要青年争做領頭雁。中華文明永續發展延續至今的奧秘在于“和合包容,守正創新”,這也是“根脈”的獨特内核。青年要深刻認識到,在新時代赓續中華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不意味着在自身框架内的改進、完善和轉化,也不代表對傳統文化進行“自說自話”的守舊“自改革”,而要依靠青年人在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曆史的基礎上,融入青春思維,結合時代語境,進行與當今社會實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密切相關聯的文化再創造和創新,進行由“古”而“今”的中國現代文化新發展。

新的文化使命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要求,升華文化魂脈需要青年傳好接力棒。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中國共産黨統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邏輯,青年是其中重要一環。“問題是時代的口号,是表現時代自己内心狀态的最實際的呼聲”。新時代面臨新的問題,呼喚着新一代人做出積極的回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在新的時代語境中培育新的文化生命體,是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與每一位中國青年密不可分。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是今日之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不竭動力,激發文化創新“一池春水”需要青年勇當急先鋒。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青年的創新之力。需要每一位青年認清肩負的文化使命,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青春能量。不僅要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物質生産上為民族複興做貢獻,更要在精神世界中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表率。中華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既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随着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随着強國建設步伐加快,新的生産生活方式也在前方呼喚着新的思想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升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必将靠廣大青年挺膺譜寫新篇。

激揚青春活力,貢獻文化強國建設的青年力量

實現“小我”與文化“大我”的雙向奔赴,需要青年積極作為,以實際行動書寫文化贊歌,唱響“強國有我”的時代強音。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中播撒青春大愛。一個民族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進行文化創新。将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技術的《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破陣樂》等藝術作品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深挖傳統曲藝、舞蹈和服裝元素,巧妙融合現代傳媒新形态,為觀衆奉獻了一場心靈上的文化盛宴,彰顯了青年人在文化創新中的擔當與大愛。青年要在學思踐悟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要義,在文化創新過程中守護好“根脈”的親和力與吸引力,以“魂脈”價值觀引領前進方向,與現代文化、先進技術相聯系、相交流、相對話,使文化創新成果融入現代生活、浸潤大衆心靈,讓文化傳承的方式更為多元、受衆更為廣泛、基礎更為牢靠,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中激發青春新動能。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中國青年通過熱情講解與精彩表演,向全球觀衆展現了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磅礴氣度;大熱國産動畫《長安三萬裡》《大魚海棠》《姜子牙》中,青年插畫師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鋪陳中式想象力,将“真善美”的文化與哲學在新時代坐标中展開;将“文房四寶”“中華農耕”“流觞曲水”元素搬到社交平台,李子柒以持之以恒的不辍堅守,用自己制作的視頻為觀衆帶來中國美與中華文化的愉悅和思考,這些無不彰顯着新形勢新任務下的新氣象新作為。青年要以真研真學真悟的精神面貌促進真懂真信真用的實踐自覺,深刻挖掘人民群衆生活中的共同價值将其發揚光大,利用自身學習和接受能力優勢,利用多種手段讓曆史文物“活起來”,讓文化産品“趣起來”,讓文化生活“動起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構築人民群衆“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世界。

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中奏響青春最強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世界文化發展、人類社會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先進生産力和豐富物質基礎,更離不開優秀文化指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是赓續中華文明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發展與全人類事業的需要。巴黎街頭響起的古筝弦音,歐美熒幕演繹的中國故事,走向海外舞台的華夏妝容,無不證明了中國青年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未來,中國青年需接續将青春活力轉化為持久動能,為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基礎的制度體系、話語體系和叙事體系貢獻力量,立足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在國際事務和國際交流中發出新的文化之聲,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與感召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百多年前的青年大學生們,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新時代的青年人,應不忘初心,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中講好中國故事,為文化強國、文化自信譜寫新的篇章。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029079.html?spm=zm1033-001.0.0.1.KjHQuI

作者:姜子嶽(77779193永利官网2022級碩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彭文剛(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