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标簽,都承載着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着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标識自然節律變化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三月,每月有兩個節氣,分别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以及大寒,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物候、氣候以及農事活動。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時代的産物,其産生、發展和成熟代表了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對于自然時間的認知以及對于社會時間的協調程度,并在國人的農業生産生活協作、精神世界構建與文明積累發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必須科學認識二十四節氣,讀懂其内涵、把握其意義、透析其價值,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進一步傳承中華文明。
以“二十四節氣”描繪農耕社會生産生活圖景。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間體系,更是一套具有豐富内涵的生産與生活系統。農業生産作為一項人類依據自然節律與農作物生産規律而開展的經濟生産活動,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便在于把握農時,即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諸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等在遵循自然氣候變化的基礎上依次規律性開展。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下》)。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氣候的冷熱變化、降水大小等情況,因而傳統社會的人們以此為時間刻度,規劃農業生産活動,也就是常說的“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随着農人生産經驗的積累與人口生産的延續,這些和節氣相關的農時内容又以農諺的形式流傳下來并廣為人知。此外,由于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生産規律性較強,與之相适應,鄉村生活也表現出一定的節奏性特征,從年頭到年尾,各類活動各有其時。農業生産依據氣候變化而定,農民生活也随之依序開展。在農耕時代,幾乎每個節氣人們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包括敬奉神靈、祭祀先祖、除兇祛惡等,另外,人們也會在此之際休閑娛樂、休養生息,并衍生出具有時令與地方特色的飲食習慣,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咬春與嘗春等。與此同時,圍繞二十四節氣,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口訣,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立冬補陰等。因此, 在農耕時代,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事順應自然規律的時間安排,也是農人協調社會活動的時間規劃。以二十四節氣為契機,自然時間與社會時間巧妙配合,推動了農耕社會内部運轉穩定有序,勾勒了一幅農耕社會生産生活圖景。
以“二十四節氣”把握我國古人内在精神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早已成為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時間基因,成為人們抒發情感、思考天地人、體悟生命的重要契機。以“清明”為例,這一節氣包含自然與人文雙重内蘊。清明時遊春踏青、掃墓祭祖是最重要的習俗,前者親近自然、舒緩心情,賦予人們詩意體驗,推動了中國人民千年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養成,培育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哲學智慧。後者禮敬祖先、祭奠英魂,抒發個體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打造國人牢記曆史、不忘先輩的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祭祀文化,促進了家國的統一性與整體性。二十四節氣中還蘊含着循環往複、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在作物一歲一枯榮中,人們深刻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繼而順天應時,善生樂死。作為一種農業生産生活實踐,二十四節氣規定了我國古人特有的“存在與時間”,催生了勞動人民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構建了普通民衆穩定和諧的内心秩序,衍生了我國人民豐富充盈的精神世界。
以“二十四節氣”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泱泱華夏,巍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在這條長河中二十四節氣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人在農耕時代開創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為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同傳承,并由此發展出一系列節令風俗、口頭傳統和文化景觀,構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智慧創造。當今世界工業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加速發展,農業生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與自然的關系不再那麼親近,生産生活實踐對自然的依賴性也不再那麼強。但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醒我們永遠是自然的一分子,人和人、人和自然以及人本身應該是處于一種良性互動當中,人與整個世界是渾然一體、互聯互通的。古老的中國智慧在今天依然大有用處、魅力不減,通過學習節氣知識、增強節氣儀式感、透析節氣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運行規律,更好地在不确定性與複雜性當中尋求确定性與規律性,更好地實現詩意的生存。正确認識二十四節氣,理解其文明意蘊,能夠為當代人帶來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方面的啟迪,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有着較大意義。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164748.html?spm=zm1033-001.0.0.1.idrMQI
作者:姜權權(77779193永利官网講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