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長江日報】用好“農耕文化”這個振興鄉村“助推器”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3年12月26日

□ 方菲 張新宇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農耕文化積澱了數千年農耕社會的智慧經驗,滋養着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它蘊含着經濟、政治、生态和社會多重價值,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以農耕文化助推鄉村振興,可着重考察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依托農耕文化資源,托舉鄉村産業振興。廣袤鄉村蘊含着豐富的農耕資源,譬如自然風貌、農耕古迹、飲食文化、特色民俗等資源優勢,是鄉村産業振興的有力支點。一方面,結合農耕文化資源禀賦,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産業項目,打造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立現代農業産業園示範區。另一方面,優化鄉村産業空間布局,以點帶面,擴大産業輻射範圍,促進鄉村全産業鍊優化升級。

二是汲取農耕生态智慧,建設宜居美麗鄉村。農耕文化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内含天人合一、萬物同源、不違天時、禦欲尚儉等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為鄉村綠色發展提供了生态理念支撐。鄉村振興應重拾農耕文化的生态智慧,探尋生态振興新路徑。一方面,建設美麗生态空間,展現鄉村農耕之美。鄉村生态治理要注重協調生态環境與文化環境的關系,積極保護農耕文化和自然資源,守好鄉土文脈。另一方面,整治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生活品質。結合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建設相關生活建築與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空間。

三是赓續農耕文化根脈,積極推進鄉風文明。鄉風包括鄉村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禮儀禮節等内容。農耕文化是鄉風塑造的重要抓手,鄉風文明建設應從中汲取營養。一方面,提振農耕文化新風正氣,推進鄉村移風易俗。注重從農耕文化中吸收精髓,創造性轉化農耕文化資源,建立适應新時代生活邏輯的禮俗秩序。如成立紅白理事會、建立“道德超市銀行”等,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崇德重義、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等價值觀念,涵養社會良好風尚,培育鄉村文明環境。另一方面,加強民俗節日傳承,接續鄉村優秀文化傳統。民俗節慶具有動員民衆、記憶曆史、娛樂性情等積極價值。它可以通過符号化的社會表達與自身附帶的特定規約慣制,加強村民的文化心理認同,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四是彰顯農耕文化“德治”功能,增強鄉村治理效能。農耕文化蘊含着家庭、鄉鄰和國家的道德規範,為鄉村治理提供豐富的德治資源。一方面,重視家庭秩序建設,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家庭是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家庭秩序是鄉村社會秩序的根基。農耕文化所蘊含的“耕讀傳家”“孝老愛親”“兄友弟恭”等思想觀念,為家庭建設提供重要思想滋養,為家庭秩序提供倫理資源。鄉村可用征集鄉村家風故事、評選“最美家庭”等方式,拓展鄉村治理實踐空間,優化鄉村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倡導互助互惠,構建良好鄰裡關系。農耕文化所蘊含的“以和為貴”“守望相助”等精神,是維系密切民間人際交往的精神養分。村莊可以借助農耕文化發展線上線下公共文化互動空間,通過組織“鄰裡聚會”、推行睦鄰養老、引導村民在農忙時節與紅白喜事上互幫互助等舉措,培育鄰裡共同體意識,構築和諧的人際關系場域,助力鄉村治理有序發展。

五是挖掘農耕文化附加價值,助力鄉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就是讓群衆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農耕文化可以滿足農民對美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助力鄉村生活富裕。一方面,深挖農耕文化的經濟價值,促進鄉村物質富裕。利用本地農耕資源,拓寬“文化+”産業鍊,充分發展依托農耕元素的文化産業,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的方式推動村民穩定增收,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保障鄉村物質生活富裕。另一方面,熔鑄農耕文化符号,開展農耕文化活動,推進鄉村精神富裕。一是結合當地文化遺産遺存現狀,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村史館、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空間,豐富基層文化陣地,提供文化場所。二是激活農耕元素,開展農民豐收節、鄉村春晚、種植經驗大比拼、農作物節等公共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譬如湖北枝江,以産業突破為基礎,以培育精神為根本,推動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平台下沉,成為物質富足與精神富裕的先進樣闆。鄉村振興要充分挖掘農耕文化的物質和精神價值,滿足村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需求,紮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為77779193永利官网)

來源:長江日報 http://cjrb.cjn.cn/html/2023-12/22/content_278279.ht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