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這一重要會議為荊楚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指明了方向。湖北省位處神州大地中心區位,傳承3000年荊楚文化根脈,孕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入新時代,湖北省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出建設非遺強省,不斷探索非遺文化發展新路徑,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展非遺,綻放時代異彩。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新時代、新要求,我們要以更高的标準、更務實的作風進一步抓好非遺保護利用工作,切實保障非遺安全,不斷推動非遺事業邁上新台階。推動荊楚非遺事業發展,須解答好“三道題”。
解好“保護與利用”題,讓荊楚非遺綻放時代芳華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湖北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遊,楚文化、三國文化、長江文化、紅色文化在此荟萃交融,孕育了衆多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統計,目前湖北有11個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有我們熟知的江漢平原皮影戲,它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生動逼真和影大見長。也有我們不那麼熟悉的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它以瑰麗的造型、多彩靈動的紋飾、奇巧精湛的工藝著稱。随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加速,城市文化遺産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着難以承受的痛楚和危機。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推動荊楚非遺有序保護和合理利用,讓非遺資源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譜寫非遺傳承發展的當代華章。
一是強力打造非遺文化陣地。在《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陸續出台其他類别的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規劃,結合非遺保護發展現狀,揚優勢、補短闆、強弱項,積極組織非遺項目推介活動,不斷擴大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精心謀劃推出具有鮮明教育作用、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品展覽,把湖北珍貴的非遺資源、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展示出來。
二是與現代生活接軌。非遺宣傳需要大張旗鼓,更需要潛移默化,努力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關鍵在人。要厚植人才沃土,傳承後繼有人。目前,湖北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787人。要持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梯級合理的非遺傳承人隊伍,在動态傳承中,讓非遺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解好“保護與開發”題,讓荊楚非遺彰顯地域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工作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是一項崇高而神聖的文化事業,需要一代代中國人尤其是非遺人的艱苦探索和不懈奮鬥。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非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非遺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注重頂層設計,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保障,積極主動作為,讓荊楚非遺大放異彩。古人雲:法必宗如古,式必從其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非遺傳承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創造力上。
一要深化“非遺+N”融合發展新模式,将非遺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文化産業、文藝精品創作、文化旅遊、鄉村振興、愛國主義教育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非遺文化軟實力作用。目前,湖北文旅部門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的融合途徑,推出了一批具有鮮明湖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産品和文旅藝術作品,展現了湖北文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二要與數字時代攜手,推動非遺的多維轉型。通過數字典藏、線上展演、虛拟現實、交互媒體等形式,将非遺逐步融入虛拟社區的互動場景,為非遺的創新和傳承提供沉浸式、情境化、體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渠道;同時,應用現代創意設計理念激活本土非遺文化的内生動力,構建有彈性、可持續、多元文化并存的創新網絡,把非遺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開發實用性強、符合市場需求的非遺産品,助力非遺文化産品成功“出圈”。最近,第二屆湖北非遺産品優惠展銷季暨非遺嘉年華活動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這次活動真正诠釋了非遺和國潮的完美融合,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觀賞,讓我們解鎖荊楚文化新魅力。
解好“保護與發展”題,讓荊楚非遺展現國際形象
非物質文化遺産彰顯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文化成就。面對世界交流融合不斷深化加劇的今天,必須進一步深度發掘我國非遺的獨特魅力,做好轉化發展大文章,講好其背後蘊含的動人故事,讓這些傳承千百年、凝聚民族精神、彰顯民族特色的文化載體在新時代發揚光大,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荊楚非遺作為我國非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應擔負起傳播發展非遺的重要使命。
一要樹立正确傳播理念,推動傳播方式創新,持續擴展非遺國際“朋友圈”。前不久,新疆刺繡傳承人江城取經,把荊楚非遺技藝帶回家的消息引發了關注。這次活動是經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牽線搭橋,幾位來自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的繡娘不遠萬裡來到武漢紡織大學取經學藝。經過幾天的學習和研究,她們找到了堅守民族底色與跨界融合創新之間的平衡點。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改良之後的作品采用了國際流行的莫蘭迪配色,細節上更是兼顧了蒙古族、哈薩克族的傳統風格和漢繡、陽新布貼的技法,使得這些藝術作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趣味,也更容易被現代市場接納。新時代,我們應推動非遺的跨區域流動與合作,隻有讓非遺“動起來”,才能進一步構建非遺“走出去”的全球傳播機制,在實現共享發展中助力其走得更遠。
二要講好非遺故事,用溫暖的形式更好激發國際受衆情感共鳴。漢繡,是楚文化的瑰寶,曾與蘇繡、湘繡、蜀繡齊名,工藝獨到曾盛極一時。可漢繡師卻寥寥無幾,數百年風雨飄搖,經曆過幾度興衰,幾代人寂寞堅守,至現今絕地重生。湖北省唯一一名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得主50歲的漢繡大師黃春萍,多年來緻力于漢繡産品的創新設計和研發,努力開拓國内外市場,她的作品得到了廣泛認可。因此,我們更要講好這些非遺傳承人背後的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荊楚文化、愛上中華文化,推動非遺更好走向世界。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209880.html?spm=zm1033-001.0.0.1.hOhoq4
作者:蔡彤(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
指導老師:程華東(77779193永利官网黨委書記、教授)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