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成功“出圈”,到《國家寶藏》《上線了文物》等傳統文化類節目以破竹之勢不斷壯大,文物的展現形式開始一改過往難以接近、束之高閣的威嚴感,逐漸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面向大衆,“用文物講述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的新形式受到如潮好評。這一系列文博類影視作品赢得熱烈反響的背後,是中國式表達風格中展現出來的文化自信以及文物表達形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散發的獨特魅力。
去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被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場合反複提及。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五千年曆史中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正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依據和源泉,文物作為一個國家曆史的見證,能生動展現出一個國家的曆史底蘊,彰顯一個民族的風采。做好文物的保護、創新文物展現形式、向人民講好文物背後深沉的曆史故事,才能從這些“國家寶藏”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掘文物寶藏魅力,在保護中激活傳統文化盎然生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指出:“溯曆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
借助文物力量,為傳統文化“勃發生機”追根溯源。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擁有浩瀚的曆史文物寶庫,文物是輝煌中華文明的具象和實證,亦是偉大中國精神的見證,它将傳統文化的绮麗展現給中國人民,為文化自信注入強大動力。保護文物,使之重發生機和活力,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滋養文化根脈、啟潤民族之魂的應有之義。
做好考古工作,為文物寶藏“輝光日新”助力添彩。“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考古挖掘是展示中華民族曆史,發掘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陝西考古博物館面向公衆開放,打通考古發掘全鍊條,讓考古和文物走進大衆視野;四川大學三星堆考古隊運用X光技術,在“月光寶盒”中發現焊接技術新證據……重視文物挖掘工作,創新文物挖掘形式,不僅能為文化自信溯本追源,還能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更為豐厚的文化滋養。
精進保護技術,為文物寶藏“散發魅力”保駕護航。據統計,我國目前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守護好這些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截至今年十一月,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文物保護修複項目55項,完成文物保護修複715件,用精工細作重塑昔日輝煌。在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過程中,要持續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研究隊伍建設,用科技賦能,促進文物保護技術手段創新發展,在文物重獲新生的同時,也促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為文化自信培根鑄魂。
創新文物展演形式,在流轉中催生傳統文化新興态勢
“文物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與實物見證,更承載着中華文明亘古至今連綿不斷的曆史基因和精神特質。”運用創新手段讓更多文物“活起來”,是生動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升級場館展示方式,着力打造沉浸體驗。“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作為文物的“儲存卡”和曆史的“解碼器”,叙說着華夏民族的赓續與傳承。近年來,我國形式新穎的現代化博物館數量呈規模化增長,推陳出新成為了現代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江蘇省博物館“博物知旅”的開展,到自11月18日晚開始的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舉行的紅牆燈光秀,博物館緻力于讓文物“活起來”,用新技術、新創意,和新興的文物展演形式吸引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
結合新興媒體優勢,開展文博藝術革新。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近年來,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線上文博類文藝作品蓬勃發展。繼《尋古中國》《博物館之城》等文博類電視節目成功出圈後,網絡直播三星堆、海昏侯墓等考古發掘過程相繼受到好評。前日,紀錄片《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引發熱議,本片帶觀衆領略了一個從未想象過的文物“背面”的世界,随着微痕之下的秘密被揭開,三星堆文物在時間逆旅中煥發新生,在新時代裡訴說着遙遠的東方故事。
打破古今時代壁壘,激發文創産品活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一段時間以來,高質量的文創産品緻力于以恰當的創意形式,把曆史内涵融入時代審美,賦予文物以鮮活的生命力。從馬踏飛燕玩偶憨态可掬的造型到《千裡江山圖》數字展等數字文創的火爆,都在推動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催生出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态勢。
講好文物家國故事,在傳承中厚植傳統文化民族情懷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文物是時代與曆史的鏡鑒,它們的背後寄寓着濃烈的家國情懷。
銘刻曆史軌迹,牢築文化記憶。文物或從戰火紛飛中幸存,或曾為一個繁華盛世的象征。“冠天下而垂無窮”的蜀殘石經傾注着烽火中舍命護文脈的一片丹心;“家國永安”銘枕遠在異鄉苦訴着“願山河無恙、家國永安”的熱忱衷腸……深挖文物背後的曆史故事,從萬國來朝的昌盛繁榮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動力,亦在山河破碎的朝代更疊中吸取居安思危的教訓,讓獨屬于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永遠在我們的精神曠野裡“明月高懸”。
抒發家國情懷,助力文物歸家。“如今白首鄉心盡,萬裡歸程在夢中。”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一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能帶我回中國嗎?”喚醒了無數國人的家國情懷和曆史記憶。短片講述了中國玉壺逃離大英博物館尋找自己家鄉的故事,激發了觀衆的情感共鳴和文化共識,深刻凝聚了我們中華兒女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中國最好的文物卻不在中國”,始終是國人錐心之痛,我們更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精神血脈,堅信散落到世界各地的文物一定會堂堂正正地回到祖國與我們團聚。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華夏聲音。“我們自信起來了。人們怎麼想問題,都跟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基因血脈有關。”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脈綿延不絕,智慧的古老東方大國從曆史深處的絲綢之路走來,正走在從文化古國到文化大國再到文化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着源源不斷的動力。“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是因為上千年來我們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化,這是獨屬于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民族氣質。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有利于培育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物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征,正得到妥善地保護和合理地開發,在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裡厚植下對于民族文化深刻的認同和自信。文物在新時代裡溢彩流光,泱泱華夏上千年的悠悠文明正在迎着朝陽走向錦繡前程,面向未來亦走向世界,一展東方大國的千古風華。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要擔當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努力奮進,持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232437.html?spm=zm1033-001.0.0.1.sUvFI7
作者:蔡雨薇(77779193永利官网2023級研究生)
指導教師:田甜(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