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國家凝魂聚力的精神食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文藝事業的根本價值取向。人民群衆書寫了社會曆史波瀾壯闊的篇章,也創造了華麗璀璨的文化藝術财富。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共生并行的特殊曆史方位下,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時代之變、民族之勢、人民之呼,明确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從文藝本質論、文藝創作論、文藝接受論、文藝發展論、文藝批評論等多方面回答了人民與文藝的關系問題。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用文藝之光點亮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激蕩現實,用文藝之筆書寫人民文藝的恢弘史詩。
新時代人民文藝要閃耀中華民族複興主題下的人性光輝
中華民族存亡之際,人民作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革命主體,文藝是啟迪和教化大衆的明燈。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時期,人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新人,文藝寄托了個體審美想象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民族複興的新時代,人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奮鬥者,“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是”大我“和”小我“的融合,是獨具個性、鮮活生動的個體集合,文藝真正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用集體政治之鑰開啟至真至純的個性審美之門。從五四以來的思想啟蒙到革命時期的政治救亡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性複歸,民族解放、階級解放、人性解放均貫穿着“人的解放”的主線。“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旨歸,是人民文藝從長時間的政治束縛中解脫出來,釋放個性能量、解放内心情感、探尋生命意義的必然歸宿,是民族複興喚醒個人自主意識的應然圖景。新時代的人民文藝不應拘泥于宏大叙事,更應該關注底層叙事、平凡英雄,充分尊重創作個性,聚焦性格迥異、張揚個性的個體形象,不再簡單塑造高大全式人物,熱忱描繪新時代的新形象和新氣象。
新時代人民文藝要締造基于繼承和創新的文藝精品
文藝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态形式,它不是憑空捏造的,曆經對過去文藝遺産的選擇、模仿和超越階段,具有曆史繼承性。繼承和創新是文藝生生不息、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法則和内在規律,也是新時代人民文藝發展的需要堅持和把握的基本關系。
一方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衆在砥砺深耕、履踐緻遠中将共同的風俗文化、曆史記憶凝結在集體無意識的心理深處,使文化傳統薪火相傳,使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财富赓續傳承。荊楚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着荊楚人民創造的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産。湖北省文藝界始終高度重視文藝遺産的保護和傳承,2023年5月至6月在武漢、黃岡、孝感、潛江同步開展“湖北省傳統文化藝術展演”,涉及京劇、漢劇、楚劇、花鼓戲、黃梅戲、皮影戲等傳統戲曲形式,包含劇場表演、藝術沙龍、校園公益講座等多樣呈現樣态,深受湖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努力将傳統文化通過藝術的表達深入到每個“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在繼承中創新,締造文藝精品。文藝傳統本身就是連續不斷發展的,既貫穿着綿長的曆史縱深,又指向當下和未來。“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當前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催生了大量創新型文藝形态,比如網絡文藝等,開辟了文藝領域嶄新的發展空間。但仍存在大量缺乏現實閱曆和文化積累,随意拼湊、粗制濫造的作品,情節老套,形象失真,細節經不起推敲,無法獲得大衆的認同,反而引起較多反感。這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升創新能力,堅持文藝精品意識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藝創新絕不意味着遠離群衆的虛構想象,也不意味着解構曆史、低俗惡俗,而是要真正創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
新時代人民文藝要奏響人民日常現實生活的時代強音
馬克思主義美學堅持文藝創作的真實性原則,明确”對真實關系的真實描述“,生活真實為藝術真實提供日常素材積累,藝術真實則是生活真實的藝術加工和認識超越。新時代的人民文藝不是躲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也不是虛無缥缈的自說自話、自我宣洩,而是要真正紮根人民的日常現實生活,“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
回到豐富多彩的現實實踐中,用情、用心去聆聽和感悟人民群衆的日常生活心理和需要,塑造與新時代相通的典型人物形象,讓人民群衆願意看、喜歡看、看得進。2023年暑期檔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深受廣大觀衆的認同和喜愛,從反映新時代年輕人守護夢想、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電影《熱愛》到揭示家庭倫理孝義和親情力量的《我愛你!》,從真實案件出發探讨兩性關系和女性生存狀況的電影《消失的她》到宣傳反詐警醒大衆的電影《孤注一擲》,這些作品在暑期檔都收獲了不錯的票房,表明真實貼近人民現實、直擊人民心靈、連通人民情感的日常生活題材作品更可以适應群衆的普遍審美心理,滌蕩共同的情感漣漪。
對社會生活本質進行深刻把握和揭示。人民群衆的現實生活是缤紛多樣的萬花筒,有明亮燦爛的一面,也有黯淡灰暗的一面,對後者“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決好如何反映的問題”。盡管文藝具有獨立揭露社會假惡醜現象的“自律”功能,但同樣也具有蘊含在審美愉悅中的激勵和鼓舞作用。新時代的人民文藝應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實再現民族複興的壯麗畫卷,真實記錄人民群衆的現實生活,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讴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将新時代的人民群衆的奮鬥故事寫在祖國的大好山河間、廣袤田野間,鑄就民族複興的精神動力和崇高力量。湖北省文聯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為一支全國範圍内著名的文藝志願服務團隊,常年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衆,足迹踏過長江兩岸、江漢平原,走過鄂西山寨、大别山區,為社區、山區、工礦、車間的人民插上藝術的翅膀,感受文藝深沉隽永的獨特魅力。
新時代人民文藝要建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人類“共同體”文藝
“世界文學”概念在全球化語境的今天,俨然成為一種現實。如今世界各族人民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彼此之間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命運休戚與共,經濟相互依存,情感互聯互通,文化交流互鑒。交往将文藝從特定的、個體的民族文藝變為普遍的、一般的世界性文藝。因此新時代的人民文藝不僅要有民族視野,更需具備世界視野,将文藝創作置于民族和世界雙重向度中,表達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心願,審視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挑戰。
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胸襟面對世界人民,回應共同關切、反映共同心聲,用文藝的手段觸及世界人民的心靈深處,激發情感共鳴,共享審美體驗。另一方面要撷取凸顯時代變革和中國精神的文藝素材,用情用心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我國的文化國際傳播力和競争力,向世界展示生動立體的中國,讓國際社會更好的“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
湖北文化文藝界多年來堅持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比如自2016年以來,堅持舉辦“湖北傳媒周”活動,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電影動漫、新媒體等大衆文藝方式增進文化的交流互鑒,相繼在俄羅斯、南非、法國、英國等國家落地播出優秀影視劇40多部約800小時,入選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走出去”重點項目,受到社會高度評價。2023年4月,湖北省“國際中文日”活動在湖北大學成功舉辦,一面通過文化展覽、文藝展演、民族樂器展示世界民族風土人情,一面向世界展示皮影、臉譜、面塑、楚香和團扇書畫等荊楚文藝的獨特底蘊。文藝可以溝通世界,建構友誼的橋梁,同樣也可以展示中國氣派、中國風範。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216408.html?spm=zm1033-001.0.0.1.Fd4jeo
作者:張圓夢(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