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荊楚網·地評線】東湖評論: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産力,驅動農業農村改革提質增效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4年08月07日

近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做出了“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的重要部署,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産關系,是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一招,為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指明了路徑方向。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産力,賦能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農業農村改革提質增效的根本動力,為打造農業發展新引擎、增強農村發展新動能提供了重要指引。

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産力是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和系統工程,是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其本質在于融合現代農業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産業結構的深度轉型升級,共同構築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動力體系。《決定》明确了一系列旨在激發農業新質生産力潛能的改革舉措,涵蓋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構建産業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多個領域,體現了以農業新質生産力驅動農業農村改革提質增效的戰略部署。必須圍繞農業從業者、農業生産資料、農業生産對象及其要素的優化組合為基本路徑,以創新農業科技為核心,儲備新農人才為抓手,塑造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為要義,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保障,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産力,打造以農業新質生産力驅動農村改革提質增效的新格局。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的第一引擎。驅動農業農村改革的根本動力在農業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保持着高速增長,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但是在前沿性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面對基礎研究缺乏重大原創性、關鍵種源核心技術缺乏突破、應用研究轉化效能比較低下、缺乏領跑型技術創新成果等問題。《決定》突出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戰略部署,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議題,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生産力發展方向,擺脫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農藥等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路徑,實現現代農業生産業态的質效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全面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聚焦農業科技領域的制度改革。第一,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産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限制、拓展農業生産空間,培育壯大農業領域新興産業,布局建設農業領域未來産業;第二,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闆行動,實現數字化農機裝備的優化升級與技術革新,使先進和前沿的數字連接技術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産方式,如智能作物監控,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自主農業機械、智能建築與設備管理等。第三,推動信息化賦能農業強國建設,既要利用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全鍊條改造,推動農業産業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又要依托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以“數商興農”工程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态新模式,帶動農業經濟暢通循環。将農業科技打造為推動農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根本動力,不僅提升農業生産力水平,更促進農業生産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高效型轉變,實現我國農業從“會種地”向“慧種地”的高質量發展。

建設新農人才隊伍的有力支撐。人才興則農業農村興,人才振興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的強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的結構與質量瓶頸日益凸顯,科研人才斷層現象出現,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老農人”出現知識體系老化、創新能力不足,“新農人”面臨“知農”卻“畏農”等深層次問題。《決定》圍繞“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強調面向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加快建設農業科技戰略人才力量,組建新時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推動農業從業者完成從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的躍升,既是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更為提高農業農村改革質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勞動者是生産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主體因素,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和應用、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圍繞農業創新與創新應用兩大核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大力培養具有改革創新能力、擁有交叉學科背景、鑽研前沿農科技術的高知創新性人才,堅持從“引育留用”四個層面綜合施策搭建農業人才資源平台,加快建設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農業領域卓越工程師四支隊伍;另一方面,堅持培養高素質農民,引導知農愛農新型農林人才到農村去,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年齡思想新、原創意識強、生産組織高效、流通渠道多樣、經營宣傳靈活的高素質先行者和領路人,加快塑造一批現代農業生産經營的“頭雁”。此外,《決定》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如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與農業實踐的緊密結合;強化海外人才引進機制,借鑒國際先進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經驗等,發展和完善我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為全面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激發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的内生動力。現代農業産業體系通過産業橫向拓展、縱向延伸,以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展提高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産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當前,我國農業産業體系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地區資源與産業匹配度不足、市場統籌缺失、精深加工體系薄弱、農機設備供需失衡等問題。《決定》提出“健全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鍊供應鍊、提升現代農業核心競争力提供了具體路徑。

打造全産業鍊、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促進農業産業深度轉型、孕育農業産業新業态,實現經濟效益、生态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第一,健全産業鍊,要實現種養加、産供銷、農旅文、一二三産業多元融合,逐步構建形成“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優勢産業+特色優質産業”一體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第二,打造供應鍊,走農業綠色高效發展之路,提升農業生産效率,穩定農産品安全供給範圍向營養健康、醫學和公共衛生、生态文明、農業文化等諸多新興領域延伸的現代農業生産體系。第三,提升價值鍊,通過市場化、規模化、組織化、現代化四個标準構建面向全球未來農業産業高地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産業國際競争力。通過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的協同發力,實現集種養、生産、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多重要素融合并舉的現代農村産業發展體系,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夯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堅實保障。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堅實保障。《決定》明确指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舉措。面對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背景,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仍面臨着組織力量不足、服務内容單一、專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以及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匮乏等多重挑戰。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一個融合農業科技咨詢、市場信息分析、農産品營銷策略、金融信貸支持及環境保護修複的綜合服務平台,正日益成為提升農業産能、提高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推手,是整合農業資源要素、優化服務結構、提升服務效能,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新質生産力發展、農業農村改革提供了堅實保障。第一,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以提高各類專業公司、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專業戶等的服務能力作為重點,鼓勵各類服務主體拓展其服務半徑,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通過資源互享聯結服務體系。第二,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财産權利,促進農民合作經營,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農業關鍵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并鼓勵社會資本向農村建設投入,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第四,推進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城鄉融合的社會治理格局,着力提高社會保險、住房保障、戶籍制度、教育同權等公共服務水平,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建設。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水平,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公共基礎,為滿足農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4-08/06/content_18256010.html

作者:張麗(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秦康怡(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