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根基是農業,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先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形成了豐富的古農書著作。這些古農書著作記載了精湛的農業生産技術,刻畫了生動的農耕生活,傳遞着獨特的農耕智慧,既是中華文化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傳承利用好古農書,挖掘其時代價值,讓古農書煥發新活力,充分發揮其涵育人心、教化群衆、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重塑鄉村文化的重要工作。
加快推進古農書的整理、開發與活化
摸清古農書家底是挖掘和利用古農書的前提和基礎。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已經開始了有組織的古農書搜集整理,系統地開展了古農書的搜集、編目、校勘、注釋、今譯、輯佚、影印等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高度重視古籍工作,持續推進“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進一步全面摸排調查了存世古農書,并以單體本或彙編的形式對重要古農書進行了校注和出版,取得了突出成績。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對古農書進行精确普查,實現古農書存目進一步更新和補充補錄流失海外的農業典籍及其譯本被提上日程。要繼續開展全面、系統、精準的普查工作,查明古農書的冊數、不同版本、善本情況、種類等信息,盡可能地搜集到全部存世農業典籍,從而為古農書開發和活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新機遇。大力推進古農書文獻數字化建設,建立傳輸快捷、檢索簡易、可永久保存的專門數據庫,打破閱覽時空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古農書内容進行文字識别、增加标點、校對注釋,構建可視化知識圖譜,完成古農書信息的深度處理和知識挖掘,提升古籍文獻的可讀性和學術研究的效率。此外,要順應當代社會的閱讀習慣,創新表達方式,一方面可在古農書的傳統文字呈現中融入聲音、圖片、動畫、影視等現代媒體要素,使文字内容可視化、形象化,打造“當代耕織圖”,推動古農書以更親和的狀态進入大衆視野;另一方面可借助數字光影、全息投影等新興技術,實現古農書文獻從靜态陳列到動态呈現的轉變,充分展現農業典籍的文化内涵、意境志趣,激發人們探尋古農書的興趣和動力。
深入挖掘古農書的當代價值
發揚農業優良傳統,提升現代農業質量效益。數千年的傳統農業積累了豐富的耕種實踐,孕育了經久不衰的生産智慧。要挖掘傳承這些寶貴的實踐成果與生産智慧,活化傳承,古為今用。繼承精耕細作的集約化傳統,綜合運用輪作複種、間作套種和多熟種植等種植經驗,優化作物結構,積極進行田間管理,以更小的投入和成本實現更大的産出。繼承用養結合、種養結合的傳統,掌握作物系統和其他生物系統之間的有機關系,利用好傳統肥源和現代有機肥料,維持“地力常新壯”,實現循環可持續發展。繼承因地制宜傳統,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發展多種農業經營方式,實施種養、農林、農牧結合,推動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繼承重視農耕技術、力少利多的傳統,持續創新和改良農用器械,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汲取古農書生态智慧,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悠久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樸素而深刻的生态理念,《呂氏春秋·審時》記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齊民要術》提出,“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天、地、人”三才思想始終是傳統農學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要求順應天時地宜,主張在順應自然中實現發展。與之相适應還有節用觀,主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反對無節制地耗費地力、反對一次性竭盡動植物資源。傳統農學還注重作物、土壤、水分等要素的配合,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的競争與共生關系,尋求最佳生态平衡和更穩定的生态系統。挖掘和借鑒古農書中蘊藏的生态理念,将為解決現代社會出現的各類生态危機提供借鑒和啟示,助力塑造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更加和諧的關系,推動綠色發展。
傳承古農書優秀思想資源,涵養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與價值導向。古農書蘊含着超越時空、曆久彌新的文化元素與人文精神,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古農書生動地記載着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病蟲害、惡劣自然條件所作的鬥争,充分彰顯了戰天鬥地的智慧與不屈不撓的意志,蘊含着激發人們戰勝困難、奮勇前行的精神動力。古農書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尊老愛幼、謙和禮讓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為構建鄉風文明和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供重要資源。古農書還記載着中華民族通過生産協作和集體合作,共同修建水利、抵禦天災的圖景,這種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傳統有助于構建和諧和睦的新時代鄉村家園。
(作者:胡豐順,77779193永利官网副院長、副教授;江運齊,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4/0801/c406123-4093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