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思政課教師承擔着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要備好課、講好課,認真上一堂好課,向課堂要質量,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吸引力,提升育人實效。
夯實基礎備好課
思政課教師要真學、真懂、真信、真教,思政課教學涉及内容“廣”、更新速度“快”、内容要求“專”,如何把理論講深講透講活,讓學生聽得懂、願意聽、喜愛聽,需要沉下心來“研磨”,做好教學設計。
清晰勾畫“線”。課程的重要性要講清楚,抓住“牛鼻子”,建立概念,廓清框架,畫出清晰的“路線圖”,梳理完整的邏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吃透教材内容、體系與框架,根據授課學生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思路,将知識信息、思想認識與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糅合到每一章中,而不是文字、材料的簡單堆砌。
巧妙設計“點”。“思政第一課”,尤其是“開學第一課”,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開學第一課“精心謀劃”,開門見山,設計好導入,找準切入點,引人入勝,給“第一節”思政課留下好印象;課堂教學展示環節是亮點,但有時會被忽略,造成冷場,在确定教學展示選題和内容時要耐心指導學生,精心打磨,促進教學展示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效配合,達到增強課堂吸引力的效果。
生動融入“例”。思政課堂不能幹巴巴地講理論,搞“大水漫灌”。要言之有物,融入馬克思主義經典、校史校本内容,融入新中國成立75周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奧運會等時政熱點和鮮活案例,讓“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産黨‘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更有親切感,更接地氣。同時,案例和素材不貪多求全,選取的圖片、素材要緊扣主題和知識點,合理控制短視頻等視覺内容的呈現時間。
把握節奏講好課
課堂作為教師的主戰場,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好的課堂如同一首曼妙的樂曲,把握好“旋律”“節奏”“和聲”,向課堂每一分鐘要質量,需要靜下心來打磨,使師生共同譜寫出動人的樂章。
把握課堂“旋律”。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課堂的重點内容要像釘釘子一樣,深深地印刻到學生的腦海裡去。要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發展性,牢牢把握主旋律,讓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
把控課堂“節奏”。抑揚頓挫,張弛有度,思政課教師情感的輸出應當自然、自如、自在,将道理、學理、哲理娓娓道來,與學生同頻共振,以心換心,實現精準滴灌。起承轉合,停頓留白,思政課堂上學生有思考,教師有回應,持續激發師生的潛能,促進教學相長。
合理運用“和聲”。師生互動要有交流的眼神、動作、話語,課堂互動要随機應變,臨場發揮,眼神、動作跟随着節奏,照觀學生,抓住學生;提問不能戛然而止,草草收場,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新的思考,師生雙向互動合作形成深度共鳴。
提升能力上好課
講好思政課,提升能力素質是關鍵。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悟道”,也要“修術”,更要“出新”,涵養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
講好思政課要“悟道”,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有愛才有責任,老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方能達到師生的心靈溝通。思政課教師要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赢得學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講好思政課要“修術”,“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思政課教師要涵養深厚的理論功底,苦練内功,靜心鑽研,練就真本領、教出真效果,讓關鍵課程發揮出關鍵作用。要啟發學生思維,打破路徑依賴,塑造思政課堂的獨特魅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學生構建求真崇善尚美的意義世界。
講好思政課要“出新”,思政課教師要扭轉課堂陳舊、乏味、枯燥的刻闆印象,積極開拓新手段、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媒體用起來,數字化課程建起來,将教學改革與創新付諸實踐、确保實效,努力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作者:邱澤媛;作者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4/1228/c192237-4109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