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百年不懈探索,成功開創出的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也結合了我國國情和曆史文化傳統。它超越了以自由主義、資本至上、西方中心論為支柱的西方現代化模式,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推動人類進步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人口大國團結緻富貢獻了中國智慧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進一步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老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來自資本無休止的逐利本性。在以資本為中心的理念驅動下,人被工具化、發展訴求被異化,所帶來的一邊是财富積累,另一邊則是貧困積累。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生産将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将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其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中國式現代化将如此龐大的人口體量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發展目标,努力做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為人口大國團結緻富貢獻了中國智慧。
“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各國實現協調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 “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在現代化初期,西方國家一度陷入物質财富積累、物質主義膨脹的文化陷阱,出現了人的物化和異化現象。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分别強調人的利他性與利己性,被稱為“斯密矛盾”,這實質上反映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進步與道德之間存在的激烈沖突,利他同利己之間的無法協調。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輪驅動,既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也要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在現代化進程中協調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重要支撐,為各國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給予寶貴經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了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的新發展模式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費曾引發嚴重的生态危機,造成多起環境公害事件,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矶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代價慘重,震驚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 “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将生态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價值觀,并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創造出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新模式,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築牢了綠色根基,為人類社會開辟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境界。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開辟了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新發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走殖民、擴張、掠奪的西方老路,打破了被諸多西方學者視為大國崛起“鐵律”的“修昔底德陷阱”,成功開辟了和平崛起的大國複興之路。中國沒有重複昔日大國崛起的老路,而是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深谙好戰必亡、霸極必衰、忘戰必危的曆史規律,傳承發揚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中國精神。古有絲綢之路推進東西交流、共享發展,今有“一帶一路”助力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定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世界謀大同的鮮明彰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自覺實踐,為人類提供了一條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現代化發展新路。
“并聯式”發展的現代化為後發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首先,“并聯式”現代化具有發展任務的高度疊加性,其風險和挑戰是西方國家現代化所不能比拟的,對發展戰略的科學性和政策措施的精細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并聯式”現代化具有發展要求的多重協調性。與西方國家可在某一發展階段專注于單一目标,待這一目标實現後再考慮其他目标所不同,統籌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是其現實要求。最後,“并聯式”現代化具有發展戰略的後發趕超性。與西方國家有序發展起來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并聯式”現代化是積極主動選擇,隻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實現“時空壓縮”條件下的“彎道超車”。中國式現代化的“并聯式”特征為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開辟了新的樣本,為後發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
不少西方理論家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認為現代化的道路隻有一條,那就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充分證明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雖無法繞開,但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選擇的。中國以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告訴世界,中國既傳承了人類文明,又沒有效仿依附他者;既融入了國際社會,又沒有滑向“西方軌道”;既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又沒有失去獨立性和自主性。中國式現代化徹底打破了認為現代化模式隻有一元論的認知,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啟示,為人類現代化發展和文明進步開創了新路,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我們黨胸懷天下的曆史情懷與責任擔當!
作者:董楠(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博士)
責編:王舒娴
來源:荊楚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313172.html?spm=zm1033-001.0.0.1.KkeW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