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綠色中國》課程第二講在三教智慧教室B203開講。課程伊始,鄭鵬老師以複活節島文明的繁盛與衰弱為例,引出了本次課程的主題——“興盛與危機:人類文明史的生态審視”。他提到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與生态環境有着相互塑造、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人類所處的相對封閉和有限的生态環境是否預見到了人類文明的危機,是我們人類在未來必須要審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貫穿生态主線,追溯文明“奇點”
首先,鄭鵬老師從文明的起源和本質出發,探尋文明産生的“奇點”,生态環境如何影響了文明的發生?通過文字的産生、城市的出現、金屬的發明以及國家的誕生為線索,展現出人類文明産生的具體曆程。他談到,文字、金屬、城市以及國家都是人類适應和改造環境的特定産物,人類不斷對生态環境進行探索和改造,由此獲得了超脫自然束縛的能力,文明也由此衍生與發展。因此,文明是人類超越自然束縛的總成就,文明的本質就在于超脫自然。
鄭鵬老師以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新月沃地”為基點,進一步探讨了生态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重要影響。他認為“新月沃地”有着良好的自然環境,舒适宜人的氣候條件,多種動植物在那裡繁衍生長,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這些因素共同滋養孕育了燦爛的兩河文明。農業是人類文明産生的關鍵因素,其中氣候、地形、生态等自然因素在農業文明的衍生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探索文明變遷,揭示文明悖論
鄭鵬老師在探讨生态環境與人類文明的矛盾沖突時指出,人類文明經曆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階段,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認知和實踐能力都獲得雙重提升。然而随着人類的繁衍生息,現代智人超越了其他動物所無法超越的生态系統的束縛,也帶來了生态系統新的困境。随着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對于生态環境改造能力和手段的提升,物種滅絕、植被退化、曆史上大型宮殿的修建和傳統墓葬的流行、自然資源的采掘、環境污染等都給現有的生态環境帶來了嚴重後果。他揭示了文明悖論的存在——在農業文明産生以後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進步,但是反觀曆史上諸如天花、鼠疫、麻疹等死亡率極高的疾病,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卻帶來了“人類世”的危機。
審視生态危機,實現文明超越
鄭鵬老師剖析了人類面臨危機的原因,認為這不僅僅是人與環境的問題,也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内在問題。人類對自然界的改變已經超過了自然本身,人類正面臨着來自生态環境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雙重危機。因此,他強調要解決人類文明與其所屬的生态環境之間的矛盾,積極建設生态文明,必須實現人與社會和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不僅要講究人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舊有的技術理性、工具理性,創造新的文明增長方式。在社會層面和制度層面,我們也要采取有力措施轉變舊有的體系,實現物質生産層面和社會制度層面的超越,最終達到生态文明的永續和諧。
本次課程從宏觀曆史的角度,回顧了人類文明衍生發展的進程,展示了生态環境與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成就,也提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生态警示。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加深了青年學生對生态與文明密切關系的認知,為生态文明思想的校園傳播作出了生動鮮活的曆史注腳。

文字作者: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