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中國社會科學網·平語新時代】從“第二個結合”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4年03月04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了“兩個結合”特别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第二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生成邏輯和内涵特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内涵和理論品質、中華文化的獨特氣質和精神内蘊,激蕩并煥發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展現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群衆史觀的高度契合性。中國古代的明君和賢臣力行“民貴君輕、本固邦甯”的民本思想和“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的政治傳統,為建設繁榮富庶的東方大國提供了治理良方。與之類似,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衆是社會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曆史過程中起着決定作用。鴉片戰争後,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實現現代化成為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夙願。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壯闊實踐中展現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群衆史觀的高度契合性。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大同社會理想和共産主義追求的統一性。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的世代追求。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就講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孔子道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至理名言,三國時期魏國謀士鐘會提出“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的治理理念,然而由于既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也沒有切實的社會制度保證,使得共同富裕無法實現。直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表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将如此迅速,以緻盡管生産将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揭示了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共産主義社會取代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必然性。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體現了大同社會理想和共産主義追求的統一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了義利兼顧倫理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内在一緻性。自古以來,儒家思想既提倡富民厚生,也強調義利兼顧。孔子在闡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關系時提出,在先後關系上,“足食”居先,就重要程度而言,“民信”最重。孟子也提出:“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說明德和利同樣重要。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雖然物質生活條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條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結合方向,彰顯了中國傳統義利兼顧經濟倫理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内在一緻性,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和人與自然辯證統一觀點的相互融通性。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農牧經驗,“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都蘊含着質樸睿智的生态智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馬克思主義也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證明。面對資本“瘋狂地發展生産力”所引發的嚴重的生态危機,馬克思恩格斯警示人們若“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隻會帶來災難”。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重要論斷,展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人與自然辯證統一觀點相互融通的一面,豐富了現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蘊。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反映出協和萬邦理想和全人類解放目标的協調一緻性。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已孕育出愛好和平的價值理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學說。如儒家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道家推崇道法自然、無為無争;墨家強調兼愛相利、非攻尚同;甚至以戰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兵家,也提倡上兵伐謀、非危不戰,造就中華文明“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馬克思主義從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等維度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為追逐更多利潤和新市場而不斷發動戰争的本質,呼籲全世界無産階級團結起來,摧毀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産階級的政治統治,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建設真正的、持久的和平。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反映了愛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呼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展現出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理想和馬克思主義實現全人類解放目标的協調一緻性,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中國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抛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抛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其五大特征展現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彼此契合到相互成就的邏輯理路,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結合方向,彰顯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意蘊和現實意義。新時代新征程,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董楠;作者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s://www.cssn.cn/mkszy/mkszy_zdtj/202403/t20240301_5736162.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