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湖北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發動和組織群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在踐行新時代黨的群衆路線方面作出了探索、提供了經驗。
首先,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推進決策共謀。共同締造的根本出發點是滿足人民群衆的利益和需求,為此要積極搭建多種形式的公共議事平台,在廣泛協商中找準群衆真實訴求。“決策共謀”是共同締造的核心内容,也是了解群衆訴求的基本途徑。“共謀”,就是要打通政府與群衆交流的通道、搭建群衆相互溝通的平台,站穩群衆立場,做到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協商惠民,堅持把謀事找群衆商量作為成事之基,作為号召群衆、組織群衆、發動群衆的重要抓手。
在具體實踐中,一是要探索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機制。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找準群衆需求、彙聚群衆智慧、凝聚發展共識。二是要探索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群衆議事機制。搭建群衆議事平台,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會議等制度機制,發揮村委會、業委會、理事會、評議會、監督小組等群衆組織作用,推動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的常态化長效化機制。三是要注重發揮鄉賢能人優勢。引導群衆充分參與到實事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各環節中來。
其次,堅持發揮人民群衆的主體作用,推進群衆共建共管。共同締造的核心是“共同”,即充分發揮人民群衆的主體作用,實現從政府與群衆“你是你,我是我”到“我們一起”的轉換,實現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有機結合,讓人民群衆參與共建。
堅持以群衆為主體,發動群衆出資出力、投工投勞,彙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城鄉社區建設,讓人民群衆不僅“說”出來,還要“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城鄉社區建設中。讓人民群衆參與共管。通過完善管理制度、發展志願服務等,群策群力加強對共建成果的維護、管理和監督,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模式。通過加強自治管理,充分調動群衆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群衆積極參與共管組織,認領共管區域和事項,最終形成政府、社會、群衆對社區事務的共同管理。
第三,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最終落腳點,推進群衆共評共享。共同締造的最終落腳點是群衆滿意,賦予人民群衆評價和監督的權利,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共同締造的過程中,湖北省将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模式轉變為上下結合的雙向評價促進模式,通過共同評價實現對治理成果的共享。這一創新措施不僅為人民提供了更多參與的機會,也促使治理體系更加靈活和适應社會需要,在效果共評中讓群衆滿意。
所謂“共評”,就是要通過組織群衆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對項目建設、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全過程評價和反饋,堅持将群衆“答應不答應、認同不認同、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标準,建立健全“建設效果好不好、群衆評議說了算”評價機制。這一實踐不僅是對城鄉社區公共事務活動進行全方位審慎反思、彌補短闆的增能過程,同時也是激發社區群衆内在動力、提升群衆參與水平的賦能過程。推進效果共評,重點是建立健全評價标準和評價機制,核心是将評價權交給群衆。湖北省在推進中按照項目服務誰、誰評價項目”原則,采取自評、互評、集中評等方式,事前預評方案、事中評價質量、事後評估效益,真正将評價權交給人民群衆。在成果共享中讓群衆滿意。所謂“共享”,就是要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使廣大群衆更好共享共同締造的成果,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獲得真真切切的滿意。發展成果讓最廣大的人民群衆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體現黨的根本宗旨,才是共同締造的最終目的。
(作者:丁玲;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
來源:農民日報 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0316/20240316_005/20240316_005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