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9日 第 18 版)
從農業生産一線的需求出發,在農村紮下來、沉下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将先進的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春耕春管一線,農民辛勤耕耘,農機馳騁沃野,一幅幅“科技春耕圖”中,有不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們奔忙在田間地頭,把先進适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世界農業發展史充分表明,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和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強勁動能,也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尤其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如何有效轉化、科技推廣體系如何創新、技術到戶率如何提升等是亟待突破的問題。以糧食生産為例,有測算表明,在生産條件相同、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産提高幅度可達10%以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讓實驗室裡的農業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讓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人才。讓更多科技成果紮根田間,要有更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主動連接起“象牙塔”和“泥土地”。從農業生産一線的需求出發,積極走出實驗室、走出學校,深入到祖國廣袤的鄉村中。在農村紮下來、沉下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将先進的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生前每年紮根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緻富;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一直奮戰在科研和扶貧一線,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正是有了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紮根農村,當好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才有了一項項先進适用的農業技術開花結果,一戶戶農家的生活發生幸福變遷,一個個鄉村實現華麗蝶變……
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讓更多科技成果紮根田間,要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協同各方聯動,通過搭建農業科技資源網絡共享平台、供需對接平台,建立農業科技小院等新型農技推廣交流載體,以産學研一體化、信息技術智能化等方式,加強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與農業生産有效對接,真正實現農業産業化“全鍊條升級”,讓農業科技成果盡快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再到餐桌”的轉化,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争力。
鄉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時代正呼喚着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接續奮鬥,播撒更多科技興農的種子,讓農業科技之花在田野上絢爛開放,和鄉親們一道奮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畫卷。
(作者:田甜;作者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
來源:人民日報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3/29/nw.D110000renmrb_20240329_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