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大地流彩,詩賦“三農”。2024中國農民詩會近日在安徽池州杏花村啟幕,舞台上,悠遠的詩詞詠唱、歡快的歌唱表演透着淳樸的鄉音,載歌載舞的村民将觀衆帶入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舞台下,古樸淳厚的池州傩、精美絕倫的東至花燈、惟妙惟肖的烏石手獅舞、歡騰飛舞的貴池龍燈等非遺展演引人注目,村民們用詩歌與非遺文化邀請八方來客共赴一場鄉村文化盛宴。
鄉村文化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源頭。從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到黨的二十大按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快進鍵,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我們見證了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鳴,譜寫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章。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内生動力,一大批群衆喜聞樂見的鄉村文體活動、人氣火爆的鄉村文旅打卡地接連湧現,文明新風吹遍鄉村大地。不過也要看到,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依然面臨着一些挑戰,更好滿足廣大鄉村群衆的文化期待,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塑形在于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風貌,改善農民生産生活環境;鑄魂則要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鄉村文化,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繁榮鄉村文化,赓續不絕的文脈是底氣所在。我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農耕文明中孕生、演化和積澱,流轉于世代相傳的民俗文化、曆史遺存和傳統技藝中,承載着順天應時、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尊老愛幼、勤讀力耕的家風家訓,鄰裡和睦、守望相助的鄉規民約等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鄉村文化獨特的精神标識,構築起農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家園。留住鄉土文化的“有形”遺産、激活其“無形”價值,在保護傳承中實現創新發展是關鍵。近年來,全國各地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态,逐漸成為讓鄉土文化“活起來”的綜合載體。浙江省以三年“五創”行動為抓手,高質量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詩畫浙江”,助力“千萬工程”。通過打造“生态景觀—文化體驗—鄉村風情”一體化的農文旅融合産品,發揮鄉土文化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重要功能,把“文化存量”變成了“經濟增量”,從而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
在繁榮鄉村文化的大舞台上,農民是主角。鄉村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鄉村的“泥土味”和農民的“人情味”。農民是鄉村文化賴以發展最基本、最活躍的要素。繁榮鄉村文化不是政府單向主導的形象工程,而是農民唱主角、農民真受益的暖心工程。近年來,“村超”“村晚”“村BA”等充滿農趣農味的文體活動,火爆全網、叫響全國、出彩海外,成為鄉村文化的新名片。這些鄉村文化活動由農民組織、農民參與、農民捧場,彰顯了農民極具感染力的精氣神,營造了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在創造屬于農民自己的文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鄉村發展的無限可能。充分尊重、保障和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創新多種形式,讓農民全過程參與,激發農民主體活力,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帶動發展文化産業、塑造文明鄉風、擴大文化交流,就能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迸發出創造和美鄉村幸福生活的熱情和幹勁。
繁榮鄉村文化的關鍵在組織來搭台。依托文化陣地,創新組織形式,整合文化資源、彙聚建設力量,打通服務農民文化生活的“最後一公裡”。截至2022年,全國建成28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8萬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58萬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了中心、所、站在縣鎮村三級陣地的全覆蓋,編織起一張龐大的文明實踐組織網絡,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新陣地、文化生活的孵化器。充分利用農家書屋、文化大禮堂、村史館等生活場所,創建農民“家門口”的文明實踐中心。在這裡,農民和文化工作者們歡聚一堂,共同籌辦道德評議會、“好家風、好家訓”評比、非遺民俗展演等群衆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通過直觀化的文化體驗、生活化的文明場景,讓農民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将新時代文明新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張麗,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32b22c1e9a584422a9bc1da09bce23f9
